2015年,有人说恒天然在华建设牧场开启了外资又一波涌入中国乳制品市场; 2021年,恒天然将全面出售其中国牧场。这是另一个变化的信号吗?近两年,外资乳企动作频出。从对抗的暗流到让与的战略调整,中国乳业的棋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外资乳企的“棋略”
达能与蒙牛分手、恒天然减持贝因美股份并完成出售中国牧场、Arla与蒙牛合作成立奶酪公司……各家乳企的悲欢虽各有不同,但变化却有相似之处。逻辑。
乳制品公司
在华投资布局
雀巢
银鹭花生奶、八宝粥业务将于2020年出售;
2020年,宣布将在哈尔滨双城投资4亿元,包括扩建雀巢奶牛养殖培训中心、加强婴幼儿辅食和成人产品线的高端生产;
2021年透露将投资青岛,覆盖婴幼儿营养“湿品”
达能
2020年,从加拿大乳业巨头萨普托手中收购了马贵乳业青岛奶粉工厂;在上海设立开放式研发中心;并在青岛、无锡布局特色营养品生产基地。
2021年与蒙牛分手
恒天然
2020年,上海投资建设创新中心,并计划在武汉新增一个新产品应用中心,升级恒天然在中国现有的四个产品应用中心;
中国牧场2021年售罄;
2021年,计划将餐饮服务渠道拓展至30-40个新城市。
阿拉食品公司
2020年与蒙牛合作成立奶酪业务相关合资公司
联合利华
2020年,将斥资8亿元在太仓建设食品生产基地。该项目一期以冰淇淋为主,将于2022年投产。
明治
2020年,以18亿收购澳亚25%股权;在中国广州成立新公司,主要负责牛奶、酸奶和糕点的生产和销售,预计2023年投产
美赞臣
2020年,全球慈善基金会将在中国成立,连接现有美赞臣及其合作伙伴建立的多个关注母婴健康的慈善平台。
菲仕兰坎皮纳
2020年,我们大力发力电商渠道,与苏宁红孩子签订全年全渠道销售目标3.5亿元。
惠氏
惠氏大中华区总部将于2020年落户上海;惠氏、华为、电信宣布启动5G视频智能客服合作
在“投掷”下:
1、深入挖掘竞争优势领域
“放弃”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东西。回顾近两年外资乳企的“放弃”,虽然表面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双方协同效应、业绩下滑等问题,但从战略角度来看,放弃是加大赌注关于竞争优势领域。
雀巢出售银鹭花生奶同年,又在哈尔滨双城投资4亿元,扩建雀巢乳业育种培训中心,强化婴儿辅食和成人产品线的高端生产。
恒天然在逐步减持贝因美、出售牧场的同时,不断加强下游产品的开发。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出售在华自有牧场将有助于合作社更加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剥离上游牧场业务、建立上海创新中心、加大餐饮服务渠道推广力度,将有助于恒天然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餐饮服务业务,拓展中国战略客户服务和原材料业务。
达能与蒙牛的分家,避免了同类竞品的尴尬。尤其是近两年,达能不断加大专业化、特色化业务。收购麦果乳业青岛奶粉工厂,强化在华一系列专业、特色业务。总投资约8亿元。从袁先生看来,不难看出达能调整战略、加大奶粉业务发展力度的意图。
2、加大科研投入
随着伊利蒙牛等中国乳制品企业进一步升级产品结构、产品种类进一步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研发能力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外乳制品企业深知这一点。
雀巢近年来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7%;达能研发中心每年投资超过2亿欧元,专注于健康和营养项目的研发。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雀巢、达能、恒天然等乳业巨头似乎不约而同,纷纷在中国设立相关研发中心或产品应用中心。例如,达能上海研发中心计划招募百余名营养学、食品感官科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数字创新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它将主要围绕母乳研究、肠道健康、食品安全与质量三大主题展开。
3、加速中国本土化发展
无论是在当地建厂、调整管理职能,还是下移市场,近两年外资乳企的本土化进程尤其迅速。
2020年,惠氏宣布大中华区总部落户上海。大中华区总裁张素仪表示,“未来,大中华区总部的功能规划将进一步升级,包括营养科学、人才培养、全球跨境电商总部、客户服务等建设。五项核心举措包括服务和物流。”
达能紧随其后,在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宣布了“本土优先”的理念,将之前以品类为主导的组织架构转变为以区域为主导的架构。调整后,中国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随后,达能收购了麦果乳业(青岛)有限公司,并在当地建立了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 2020年,雀巢、阿拉食品、明治、联合利华等也加快了本土化进程,相继在哈尔滨、武汉、广州、太仓建厂,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
此外,美赞臣、菲仕兰等乳制品企业也通过进入市场推动本土化发展。美赞臣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芮恩达曾表示,未来中国低线市场的潜力被视为推动利洁时婴幼儿奶粉向超高端转型的动力。为了抢占中国三至五线市场,利洁时将采用一系列创新模式。皇家菲仕兰中国区总裁陈戈去年也指出,菲仕兰母品牌奶粉持续布局乡镇和县域市场。三五线市场的运营模式与国产奶粉非常相似,更侧重于母奶粉。与婴幼儿渠道合作。
外资乳企频出动作透露出哪些信号?
01
中国市场战略地位不降反增
惠氏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和达能的“本土第一”战略都体现了中国市场对于外资乳制品企业的重要性。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疫情全球影响下实现快速复苏,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高效性和市场的活力和韧性。
另一方面,中国乳制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中国乳制品需求快速增长。如果以国内牛奶总产量与相当于原奶的乳制品进口总量之和来衡量,2020年乳制品总需求量将达到5431万吨,比2019年增长8%,这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需求量需求2006年以来,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一年。此外,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市场供需预测报告》显示,全球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将从2018年的591亿美元增长至美国2026年将达到9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 2019年,我国奶粉行业市场规模1755亿元,同比增长8.4%。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8%,预计2020-2023年奶粉行业复合增长率为7%。
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足够诱人,外资乳企纷纷加强本土化发展,计划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群体,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02
生鲜奶、奶酪成为乳业发展生力军
明治斥资18亿元收购澳亚25%股权,并在广州成立牛奶生产销售公司,押宝鲜奶业务。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巴氏奶市场规模为343亿元,同比增长11.6%。预计2018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8.9%,高于常温白奶的4.2%。尤其是线上增速非常抢眼。天猫商城数据显示,2020年常温奶销量同比增长50%,低温奶销量同比增长约150%。
2005-2019年常温奶市场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Euromonitor 数据、国盛证券
2005-2019年巴氏奶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Euromonitor 数据、国盛证券
随着政策支持、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饮奶教育推广、电商平台配送效率提升等,低温奶已成为国内外乳企竞争的新赛道。值得注意的是,巴氏奶对原奶品质要求较高,需要精细化的供应链和稳定、优质、近距离的奶源。虽然国内乳制品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外资乳制品企业并不畏难,以后起之秀的身份力争抢占该领域。
此外,奶酪也成为乳制品企业弯道超车的新蓝海。 Arla与蒙牛联合成立奶酪公司,恒天然发展下游餐饮,两者共享这块“奶酪”。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奶酪总销量为5.76万吨; 2016年突破10万吨; 2019年达到17.6万吨,比2012年销量增长近三倍。 2019年,奶酪零售市场规模达到65.5亿元,同比增长12%,是中国乳制品细分市场中增幅最大的。从餐饮方面来看,除了人们对奶酪等西式快餐和零食的消费日益增加外,奶酪与中式餐饮的创新结合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06年至2019年国内奶酪总销量
资料来源:欧睿数据、浙商证券
03
乳制品高端化趋势持续,推动差异化竞争
高端奶粉已成为巨头争夺的主战场。从达能设立研发中心、惠氏落户上海也能看出端倪。事实上,自2020年起,达能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超高端奶粉Essensis 3,惠氏则推出了羊奶粉启福蕴育,两者都在向高端迈进。这与中国高端产品的市场潜力不无关系。国信证券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我国普通、高端、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20.5%、39.5%(以零售额计) 。预计到2023年,超高端奶粉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占比将达到26.4%。近日,奶粉新国标发布,新一轮淘汰赛开始。高端品牌或将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维持市场的关键。
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按普通、高端、超高端划分
(单位:亿元)
如今,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变得更加理性。保持这种高端趋势需要优质产品和创新技术的支撑。只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才能推动高端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信号或许并不是外资乳企变化的底层逻辑。市场瞬息万变,时代容易流失,机遇却能迅速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