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有新闻报道称,婴幼儿奶粉生产商澳优正在与伊利洽谈收购融资事宜。目前还不确定是否会进行正式投标。澳优也可能吸引其他行业参与者的收购。
受此消息刺激,国庆假期港股开盘以来,澳优股价累计上涨8.33%。股价的推升反映了投资者对该消息的乐观预期。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据欧睿统计,剔除外资品牌达能、雀巢奶粉,澳优市场份额为6.3%,在国产奶粉品牌中排名第二。与龙头奶粉14.8%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长期来看,与第二名的差距在2018年之后逐渐显现。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总额来看,截至2020年底,澳优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亿元仅为领先者的七分之一,并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格隆汇整理的公司年报)
稳居奶粉行业前三,体现了澳优产品的品牌力;盈利质量较差,行业第二大公司难以实现规模突破。我们不妨对公司进行进一步解读。
1. 澳优有哪些“材料”?
澳优是如何做奶粉业务的?
澳优具有中国奶粉行业身份,其中上游产业链、奶源、奶粉加工生产等主要集中在荷兰、新西兰等国外奶源地,下游销售渠道主要为定位于中国市场。
选择将上游产业拓展到海外有什么好处?
澳优于2011年开始发展奶粉行业上游业务,收购了荷兰百年乳业公司Hepnokai集团。 2014年,为保证羊奶来源,收购了荷兰奶源公司Farmel Dairy,保证了稳定的奶源和奶源。基础质量控制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用户的信任。
同时,在奶源地附近建厂,扩大配方奶粉研发生产基地。 2014年,在荷兰投资建设Pluto工厂和Hector工厂。 2016年,与Westland联合建立新工厂,生产加工婴幼儿至成人奶粉。 2017年收购了澳大利亚ADP奶粉工厂,澳大利亚Ozfarm公司扩大了海外奶粉生产基地。 2020 年初,他们在荷兰建造了一座新的基粉工厂,用于加工羊奶和羊乳清。
配方数的价值体现在可以实现品牌差异化、产品多元化,为企业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线。是企业打造大单品的资本。
据统计,澳优已完成配方产品注册45个,位居行业第二,其中奶粉配方39个,羊奶粉配方6个。打造了不同系列的“Haipunokai 1897”和“Kabriate”两大单品。其中,佳贝丽塔在中国进口羊奶粉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并已连续五年上榜。
(数据来源:食品伙伴网)
在笔者看来,伊利之所以关注澳优,是因为澳优掌握了上游奶源和中游加工奶粉配方的质量控制能力。这也是婴儿奶粉生产中需要解决的质量和营养的关键因素。同时,澳优打造了不同系列的大单品,体现了公司打造多品类矩阵的能力。这是公司长期可以挖掘的价值增长点。
2. 傲游的问题是什么?
细看公司财报显示,受去年疫情影响,2020年公司羊奶粉及奶油业务亏损高达6320万元。受供应链影响,公司库存严重积压和滞销产品。由于前几年羊奶业务带来了60%以上的利润率,直接影响了公司业绩的缩水。
澳优羊奶积压反映什么?
库存问题是澳优内部长期担忧的问题。与A公司相比,澳优奶粉的库存周转率为1.8%。按照2020年的比例,A公司同一款产品平均需要70天才能被市场完全消化,而澳优则需要200天才能销售该产品,库存积压140天,按照产品的使用寿命计算多数企业会通过促销的方式,以低价出清高价产品。 2020年,公司清理滞销产品的成本达到4830万元。
(数据来源:格隆汇整理的公司年报)
据公司报告称,中国的零售市场受到疫情的扰乱。封城期间,母婴店暂停营业,直接切断了公司下游经销商的供货渠道。从经销商销售指标来看,市场供应体系被扰乱。它放大了库存积累对品牌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奶粉行业,产品质量控制以及产品的及时生产和销售对于较为敏感的食品群体来说是关键。企业在扩大供销规模的同时,能否构建健康的供销体系,及时洞察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是扩大销量的关键。
三、总结
此消息的发布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目前市场给出的PE(TTM)为10.52倍,与行业领先PE(TTM)11.66倍相比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不过,投资者考虑的是公司的产品能否带来稳定的收入增长。
虽然公司短期内对问题经销商进行了整改,但随着母婴店渠道的恢复,产品供应已基本得到保证。
但长期来看,下游销售渠道的不稳定仍会影响公司的基本面波动。如果澳优借助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成熟企业,提高灵活调动库存产品的能力,形成更健康的供销体系,这将不是发挥品牌力、提升市场份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