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坚果、益生菌奶茶、益生菌爆糖、益生菌奶球……近期,不少新消费品牌都推出了新的益生菌零食。益生菌正以有趣、好看、友善的食品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益生菌食品开始流行,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健康市场。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迫切需要相关标准或法规来规范益生菌市场。
益生菌成为食品领域热门话题
琳琅满目的益生菌食品让人眼花缭乱。近日,记者走访市场看到,不少食品都宣传添加益生菌。良品铺子的“每日坚果”产品中添加了BB-12等明星益生菌菌株。此前,良品铺子声称正在与以“拥有全球最大菌种生产工厂”而闻名的丹麦食品巨头汉森合作。深度合作;燕塘乳业老广州系列乳制品添加LABS复合益生菌;主打健康轻餐的美鲜说推出了跳跳糖粉益生菌。吃益生菌就像小时候吃跳跳糖一样; WonderLab益生菌小蓝瓶凭借其好看的外观,成为线下渠道中的“抢眼”单品。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益生菌食品是指“添加了益生菌,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满足一定要求的食品”。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中国益生菌市场年均增速约15%,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ZION市场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预测,到2025年,全球益生菌行业产值将超过770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将超过25%。
近年来,我国益生菌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如今,公众对益生菌食品的关注度快速增长,益生菌领域更加热门。益生菌也经历了井喷式发展,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健康市场。
购买没有活菌计数的产品或缴纳“智商税”
“大多数标明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能否达到益生菌的功能,仍然是一个问号。”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边生告诉记者,这与使用的菌种有关。物种、菌株和活菌计数。目前,国家批准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株仅有10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株也有限。 “一般发酵食品(即广义上对人类有用或有益)所使用的菌株并不限于这些。未来,被认为具有保健功能的菌株数量可能会继续增加。益生菌食品应注明所使用的菌株。甚至是菌株。”
细菌、活菌计数和冷藏是有效利用液体中活性益生菌的三个重要因素。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师曾婷举了一个例子。并非所有声称含有“益生菌”的酸奶都有效。只有含有活菌的低温酸奶才能达到益生菌的效果。一般来说,含有活菌的乳制品保质期在1个月以内,只有低温储存才能缓解益生菌的衰减过程。另外,活菌数量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才有效。
是否含有活菌、含有多少活菌,也是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产品时应注意的事项。 “以干燥状态存在的益生菌产品不需要冷藏,冷藏当然更好。”李边生说,冻干粉是低温干燥的,益生菌处于休眠状态,但仍然活着。 “冻干粉可以作为添加成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益生菌食品在产品包装上均未明确标明活菌数量。 “确实,普通食品没有强制要求标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购买了没有标注具体活菌数的产品,可能要缴纳‘智商税’。”李边胜表示,大多数益生菌食品都需要冷藏。这影响了储存、运输和消费的便利性,因此人们还开发了灭活产品,例如不需要冷藏的乳酸菌饮料。此类产品在发酵过程中使用活性乳酸菌,然后进行灭菌,以确保产品可以在室温下保存。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益生菌产品是指活的细菌。虽然一些研究表明死亡细菌也具有一定的功能,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一位在益生菌领域浸淫多年的光明乳业负责人表示,在包装上明确标注产品中的活性菌,将有助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记者看到,光明JCAN健能系列益生菌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了菌种和菌株编号,可以查询产品中活性菌的身份,而且活菌添加量也有标注。包装上注明。
高油高脂食物中添加益生菌是没有用的!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师曾婷提醒,“如果食物本身油脂含量高,无论添加多少益生菌,都不利于健康。”记者在喜茶小程序上看到,其经典产品“多汁葡萄”可以选择性添加“益生菌”。益生菌一份3块钱,比桂花果冻、胶原蛋白脆棒还贵。页面特别提醒,其使用的是益生菌Ganeden BC30固体饮料,据称“含有活性微生物”。 “多汁葡萄”茶中所含的奶酪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奶茶中也有大量添加糖。
事实上,市场上益生菌食品存在的问题更多。菌株缺乏有效的临床功能验证和功能验证,急于上市。一些益生菌产品缺乏客观的功能描述。生产、销售环节能否保证菌种的活性。益生菌增殖辅助物质用于“冒充”益生菌。 ……这些都是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相关标准或法规来规范市场。
2021年11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明确了“益生菌食品”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应满足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的完善无疑将对企业加大益生菌自主研发和应用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
建议:家国内企业研发适合国人的菌株
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益生菌产业的核心是菌种。此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了《食品中可使用的细菌名录》和《婴幼儿食品中可使用的细菌名录》(征求意见稿)。其中,可用于食品的菌株和亚种共有38个,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株和亚种共有10个。在菌种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海外国家早已积累了经验,甚至不乏百年以上的老牌企业。市场上的大多数知名菌株,例如保加利亚乳杆菌,都是国际公司积累的技术。相比之下,中国涉足益生菌行业的时间较短。菌株的研发和配套仍处于发展初期,仍需要研发和人才储备。相关行业研究指出,目前全球益生菌补充剂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人民币,中国益生菌补充剂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0%。他建议国内益生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益生菌的多样化和菌种国产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产业技术发展瓶颈,需要从技术、专利、品牌、储备等各方面进行完善。
“考虑到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对内外菌群结构的影响,中国人需要更多适合自身体质的益生菌产品。”朱丹蓬认为,国内益生菌产业仍有巨大潜力。据《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报告(2020)》调查显示,46%的消费者认为中国研发的益生菌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这将成为国产益生菌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支点。 《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明确了“益生菌食品”中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应满足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的完善无疑将对企业加大益生菌自主研发和应用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
据悉,目前我国益生菌食品行业正出现细分化趋势。具有降脂减肥、情绪管理、口腔健康、呼吸健康等特定功能的产品不断上市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他们在菌种研发上将依托现有菌种库,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菌种的作用,深入挖掘更适合中国人群的益生菌。并基于种群细分开发更多新菌株。更多菌株并推出更多益生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