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增强、消费升级以及家长对儿童饮食更加重视,儿童食品市场充满活力。儿童零食已经成为极具商机的细分领域,成为零食行业下的超级蓝海市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5%。
《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约为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的1/10。预计2019年至2023年间,儿童零食市场将以10-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步增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0亿元,成为休闲食品市场的新动力。
在拥有2.5亿“吃金兽”的庞大消费市场,不仅吸引了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零食巨头入局,还有一批新品牌虎视眈眈,市场已经充满烟雾。
零食巨头的重点布局
由于80后、90后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以及养育孩子“精细化”意识不断增强,孩子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儿童食品是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零食巨头也不会缺席。
早在2020年5月至6月,良品铺子推出儿童零食子品牌“良品铺子”,百草味推出“同安儿童”系列产品,三只松鼠在天猫店开设旗舰子品牌“小鹿蓝蓝”益份推出“益在儿童零食系列”产品等,这意味着儿童零食的竞争已经开始。
两年后,这些企业在儿童食品领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良品铺子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良品铺子实现营业收入93.24亿元,同比增长18.11%。报告期内,良品铺子旗下儿童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全渠道终端销售额4.17亿元,同比增长41.17%,收入增速高于主营业务;儿童零食品牌中,保健营养棒(糖果)系列终端销售额达1.28亿元。
“公司依靠差异化的产品创新重塑了儿童零食品类的思维,儿童零食系列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良品铺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2021年新推出儿童零食产品28款,占销售额的35.17%。 %。
三只松鼠2021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旗下子品牌小鹿蓝蓝全渠道销售额突破5.5亿元,去年下半年月均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去年双十一期间全渠道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同比增长较快,跻身全网婴儿零食销售额前列。
截至目前,小鹿蓝蓝已经打造了山楂条、香年糕、鳕鱼肠、鲜虾片、冻干奶酪块等10余款婴儿零食品类TOP1单品。
“作为一个新品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小鹿蓝蓝首先选对了细分领域,在快速增长的儿童零食赛道上,重点开发专业的婴儿零食,可以说是婴儿零食品类的先行者。”这让消费者将婴儿零食与小鹿蓝蓝品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只松鼠说道。
可见,儿童零食市场正在形成一片前景广阔的新蓝海。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在行动,一大批新品牌不断涌现。 2021年上半年,芝士博士、小黄象、秋田漫漫等儿童零食品牌相继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据公开信息统计,仅2021年下半年,儿童零食品牌就发生了14起融资事件。许多品牌在年内获得了多次融资。其中,我小鸭和朵喵喵完成三轮融资,果蔬天团和米小鸭完成2轮融资,我小鸭新一轮融资达1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儿童零食市场无论是消费规模、消费者数量、品牌数量都持续上升,实现了消费端和供给端的双向增长。
因此,资本对儿童零食赛道的持续投入,与行业的增长逻辑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无关系。 “相比整个零食或者食品领域,婴儿食品的毛利率相对较高,而且人群特殊,品牌忠诚度也比较高。因此,新零售企业或者平台也想涉足婴儿食品领域。”行业。”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蓝海已然显现,但隐患依然存在
市场升温后,儿童食品赛道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整个市场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竞争乱象。据《中国食品报》报道,在“热销产品是财富密码”的推动下,市场上的产品“千篇一律”。
报告称,“进入这一赛道的品牌数量不断增加,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新消费品品牌几乎都采用轻资产代工模式,不少品牌打着‘婴幼儿’旗号。”事实上,很多产品并不具备生产婴幼儿食品的资质。同时,还有小作坊模仿大品牌的“三无产品”混入市场,降低了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 “品牌侵权”仍然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测试。”
比如,一些商家为了盈利,打着儿童零食的旗号,在市场上以翻倍的价格收割消费者。儿童食品用途十分特殊,在原料、质量、加工工序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标准,这导致了儿童食品市场极其不规范。
据湖北经济电视台报道,记者在商场的一款儿童酱油上看到,产品成分为水、大豆、小麦、食用盐等,与普通酱油无异。钠含量甚至高于普通酱油,一瓶23.9,价格比普通酱油高出近5倍。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胡博士在接受湖北经济电视台采访时指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儿童食品”并不是一个食品品类,而是针对儿童销售的食品。其受欢迎的背后是儿童市场的高溢价和易赚钱。这些食物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而不是对儿童健康饮食的好处。
其次,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市场,标准缺失、产品同质化、供应链短板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与其他消费品领域相比,我国儿童零食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长期以来,产品没有明确的适用标准,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预包装使用不规范,儿童零食等。存在添加剂用量低等诸多问题。
目前国内高标准的优质供应链并不多,绝大多数儿童零食品牌仍采用OEM模式。特别是对于很多“跨界”进入儿童零食赛道的品牌来说,往往会使用原代工厂的生产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儿童零食与成人零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市场上很多儿童零食产品都是按照成人零食标准生产的。
虽然国内团体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于2020年发布,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再次修订发布,同批次批准的儿童食品相关团体标准为《通则》针对“食育+”认证的《儿童糖果巧克力通用要求》也于同日发布,对儿童零食的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细分,但这并不是强制性标准。
“目前行业只有一个名为《儿童零食通用要求》的团体标准,这并不是强制性标准,很多儿童零食产品都是按照企业标准生产的。”一位食品公司消息人士告诉《食品评论》。
据鼎蟒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年儿童食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其评估的儿童零食品类包括溶豆、儿童馒头、儿童虾饼、磨牙棒、海苔等400余种产品——填充薯片。仅“卡通形象”而无“适用年龄”标签的儿童零食产品占比83%,与普通食品相同标准的儿童零食占比93.4%。 《报告》还对市场上的16款儿童虾片进行了评估,编制了其执行标准和产品食用说明,发现37.5%的产品执行企业标准,56.1%的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只有6.3%的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儿童零食的一般要求。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作为食品行业的细分领域,行业目前想要突出儿童零食的概念,但消费者尚未完全认可这一概念。这与品牌多采用OEM模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行业缺乏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颁布后,儿童零食行业将有了强制性要求和门槛,消费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儿童零食生意并不好做。不仅要为儿童推出健康营养的产品,还要满足家长的核心诉求。
良品铺子儿童零食负责人尚静表示,儿童零食的客群对产品营养、品质和功能性的要求与普通零食不同,这对公司的产品规划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满足一大群人,识别客户群体,选择产品,判断市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只松鼠也认为,“目前整个儿童零食赛道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扫沙的过程。”
朱丹蓬表示,在总结过去五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快速消费品的用户画像后,他发现消费者对于儿童零食关注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完整性。产业链;二是确保食品安全,三是质量的稳定性,四是品牌的基调,五是服务体系的完善,六是客户粘性的持续维护,七是整个场景不断创新。
“从儿童零食行业未来发展来看,除了满足上述消费需求外,还需要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渠道端的共同努力。”朱丹蓬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