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端出现新旧交替,渠道端线下价值正在重估。这些迹象表明,休闲零食赛道正在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2023年上半年,零食行业正在加速分化。
我们统计的14家零食企业中,亲亲食品、甘源食品、黑芝麻、盐津铺等9家企业表现良好,其中5家实现净利润增幅超过100%。相比之下,龙头企业良品铺子、淘利面包、洽洽、来伊份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观潮新消费
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渠道无疑成为最大的变数。不止一家企业提到全渠道布局,深化与大众零食、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合作。尤其是大众零食店几乎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
除了渠道之外,传统大单品集体停滞,企业加速布局新兴品类,向零食注入“健康基因”等趋势也见诸半年报。
品类新旧交替,渠道全面拥抱线下,休闲零食的世界正在重新洗牌。
产品:传统大单品集体停滞
健康趋势背景下,万亿零食市场正在持续“基因改造”。越来越多在配料表中添加营养元素、创造功能概念的尖端产品正在蚕食传统大型零食产品。单一产品市场。
因此,在休闲零食企业2023年的半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划时代的大单品出现了势不可挡的下滑趋势。
首当其冲的是洽洽食品的瓜子。
2023年上半年,洽洽葵花籽业务收入达18亿元,较2022年同期小幅下降2.48%,成本较2022年同期增长8.25%,致使营收同比增长7.46%瓜子毛利率下降。
图片来源:洽洽食品2023年半年报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瓜子给洽洽贡献的收入已经接近天花板。 2019年至2021年,洽洽葵花籽业务收入分别为33.02亿元、37.25亿元、39.43亿元,增速分别为15.25%、12.80%、5.86%。
2022年,洽洽葵花籽业务收入增长14.42%至45.12亿元,但洽洽于2022年8月23日发布公告称,考虑到成本上涨,葵花籽系列产品整体价格上调3.8%。涨价后,2022年瓜子毛利率仍将下降近1%。
“第一面包机”桃李面包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2023年上半年营收约32.07亿元,同比增长0.0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2.92亿元,同比下降18.46%。
其中,营收占比98.38%的桃李牌面包糕点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同比下降0.76%。
事实上,自2022年初以来,桃李面包业绩持续下滑,一季度净利润下降2.8%,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9%。第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13.8%。
进一步回望,桃李面包2016年能够保持近30%的营收增长,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保持近5%的增速。
就连卫龙的辣条也开始卖不动了。
2023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又称辣条)收入达12.89亿元,同比下降3.9%,销量同比下降24.0%至62030吨。
价格上涨是销量下降的罪魁祸首。 2022年上半年,威龙两次调整价格。 2023年半年报显示,卫龙调味面产品单价由2022年上半年的16.4元/公斤上涨至2023年上半年的20.8元/公斤。
图片来源:威龙2023年半年报
2020年至2022年,卫龙调味面产品收入分别为26.9亿元、29.1亿元、27.19亿元,增速分别为8.9%、8.5%、-6.5%。
大规模项目集体停滞背后的因素复杂多样。
直接的激励措施大多是由于成本上升而提价策略。比如洽洽瓜子在2021年和2022年前后10个月内两次调整价格,威龙在2022年也不止一次调整价格。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产品、品牌甚至品类的加速老化。
比如洽洽核心支柱的增长已经见顶。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瓜子需求量基本稳定在1.2万吨左右,人均瓜子需求量稳定在0.009公斤。
因此,尽管洽洽在包装瓜子领域已经拥有54%的市场份额,但仍无法改变品类本身老化带来的增长瓶颈。
拉跳的困境也类似。在健康零食大行其道的当下,尽管卫龙在营销上竭尽全力,但依然难以摘掉辣条“垃圾食品”的标签。
与此同时,新锐品牌、跨界品牌也在加速进入市场,以创新者的身份改写品类的发展逻辑,同时吞噬传统巨头的市场。
以桃李面包所在的短线烘焙赛道为例,盐津铺、三只松鼠等零食巨头,全家、罗森等便利店品牌,甚至喜茶、奈雪等新茶饮也推出了短线面包。烘焙类产品,无论是连锁零食所拥有的渠道优势,还是便利店、新茶饮品所拥有的场景优势,都不亚于桃李面包。
麻辣零食中,取代辣条的新品类也轮番涌现。以魔芋为例。魔芋作为低热量、高粘度、高吸收的功能性食品,2010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26%。
如今,除了卫龙之外,魔芋爽单品类还聚集了盐津铺、良品铺子、百草味、周黑鸭、来伊粉、王啦啦、Keep等众多品牌。
毕竟,在消费者心目中,传统的大型产品已经变得像“水、电、煤”一样。没有颠覆性创新,单纯提高价格只会导致销量剧烈波动。
渠道:大众零食店成新增长引擎
在渠道方面,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几乎所有利用大众零食店的品牌都实现了增长。
例如,赣源食品上半年实现营收8.26亿元,同比增长34.5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190.92%。
赣源食品在半年报中指出,国内传统超市渠道受到明显影响,增长逐渐低迷。而新兴渠道正在迅速崛起。以山姆、盒马、好市多等为代表的高端会员店和以百忙零食、优鸣零食、赵一鸣零食等为代表的零食量贩店发展迅速,呈现出门店稳步扩张的态势。
盐津店早前受益于小吃店的大众销售。 2022年,零食忙已成为延津店第一大客户,传统超市代表沃尔玛、步步高位列第二、第三。两者的销量都不及Snack Busy。
图片来源:延津店2022年年报
2023年上半年,盐津店营收达1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2.46亿元,同比增长90%以上。其中,零食连锁渠道销售额占比约17%。
大众零食店的核心逻辑就是以价换量、薄利多销。该行业也被称为折扣零食店。
微利的本质在于将利润重新分配给商业链条上的各方。传统零售模式下,零食出厂后会经过区域经理、营销、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如果想分享利润,必然会层层加价。层,从而推高价格。终端零售价。
大众零食店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向品牌厂家或上游代理商供货。本质上,就是搭建一个没有中间商的自建渠道,赚取差价,将原本属于经销商的货品转让出去。利润被转嫁给最终消费者。
低价是批量销售的核心,但摆脱经销商并不是低价的唯一途径。
例如,连锁超市和KA平台会向品牌收取高额入场费、条码费、店庆费、促销费等多种费用。
这些长期存在的后台费用推高了供应商的成本。为了维持盈利,供应商只能选择提价,最终推高零售价格。大量销售的零食店已经削减了这些涨价幅度,节省了大量资金的制造商也愿意降低价格。
凭借价格低廉的优势,大众零食店一直保持较高的运行速度,成为休闲零食新的增长点。
2022年,零食很忙,新开店超过1200家,门店总数超过2000家;赵一鸣零食已开店1000多家,每月开店数量超过100家;零食优名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计划到2026年开设16,000家门店。
大众零食店凭借规模化的门店,保证了对上游品牌的销售。对于下游消费者来说,大众零食店可以提供远低于其他零售渠道的价格。
这种相互支撑的模式与门店的扩张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大众零食商在零售市场的飞速发展。有机构预测,未来大众零食店数量有望达到4万家以上。
眼看着盐津店、甘源食品率先受益于新渠道,洽洽食品、良品铺子等也开始积极加大曝光度。
洽洽食品表示,从2023年2月至3月开始,公司将加大进军零食量贩的力度。目前公司已与零食忙、赵一鸣、零食有鸣、好鲜来等领先零食量贩合作。
良品铺子的入局更为直接。 2022年底,良品铺子推出零食大众市场品牌“零食年家”,门店布局集中在良品铺子自己的大本营湖北。
随后在2023年2月,良品铺子斥巨资入股赛道黑马赵一鸣零食。对于本次投资,良品铺子提到,大众零食迎合了消费者对零食丰富性、价格、体验等的新追求,公司通过投资赵一鸣零食等多种模式迅速拓展业务。
大众零食店的出现,预示着零食渠道的新一轮变革。
《2022年中国零食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线下渠道仍是国内零食销售的主要渠道。其中,零食店、超市、便利店占整体销售渠道的83%,而线上渠道仅占13%。
近两年,王小鹿、王宝宝、玄妈等一批新锐零食品牌借助直播电商和社交媒体异军突起。 “零食三巨头”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的线上渠道却开始遇到瓶颈。
中银证券研报显示,早在2021年,“零食三巨头”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在阿里巴巴平台的市场份额就已降至17.3%,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年。
电商红利不再,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线下渠道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发现。
就在近日,良品铺子在武汉开设了1200平米的经开永旺“零食王国店”。店面面积1200平方米,是普通零食零售店面积的三四倍。它有超过3,000个SKU。这也是良品铺子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家店。
同时,三只松鼠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首批自有品牌社区零食店已于6月正式开业,并开放加盟。目前,首批自营品牌社区零食店共有10家。
线下渠道本身也开始分化。传统超市、大卖场加速衰落,被精品超市、便利店、会员仓、折扣店等新业态所取代。
启诚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新兆曾提到,零食行业这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上游供应充足,消费者需求一站式采购;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关心性价比。
“这背后的原因是,过去零食行业的整体加价率太高,因此零食集合店的兴起,以非常实惠的价格使人们对多样化零食的需求民主化。”
类别:押注细分赛道,但难以找到第二增长点
在健康升级的大趋势下,休闲零食品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在传统品类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零食大王”开始押注新品类。
例如,良品铺子于2022年6月推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控糖食品品牌“解糖友”。“解糖友”产品涵盖控糖主食、控糖零食、配料调味品、健康饮品和功能性五大品类。营养。共160多个产品,目标是“五年内成为中国糖尿病食品第一品牌”。
洁糖友负责人表示,以前糖尿病患者的食品主要是零食或者代餐。应该为糖尿病患者“解忧”,让“一日三餐”心情愉悦。
因此,解糖友将主食改成了低GI食物。 GI是血糖生成指数。低GI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较低,下降速度较慢。简单来说,低GI食物血糖较低,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目前,洁糖友已在武汉开设两家门店,门店均位于中老年社区周边,满足邻居日常控糖需求。
解糖友的推出,是良品铺子针对国内控糖需求的精准回应。糖尿病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有5.4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国占四分之一,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每年医疗支出超过1万亿元。
而控制糖分也不再只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需求。在小红书上,有超过38W+的控糖笔记,零糖、低碳水化合物、低GI饮食等成为关键词。
“慢糖家”、“糖友”等新锐品牌也宣布获得数千万种子轮融资。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此前报道称,这是一家医疗营养品牌,六个月内获得两轮融资。玛土撒拉还拥有一系列控糖产品。
除了控糖之外,零食巨头在多个细分市场都有布局,从主打低热量、低脂肪、代餐的健康食品,到更加多元化的夜宵、卤味食品、宠物食品等。
但赛道的火爆并不意味着零食巨头的跨界就一定会水到渠成。对此,可以参考之前巨头们热衷的儿童零食赛道。
《儿童零食市场研究白皮书》预计,2019年至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将以10%-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步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我小鸭、多多猫、狸老师等婴幼儿辅食品牌近几年纷纷获得融资。
在市场前景的号召下,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品牌纷纷进入市场。 2020年5月20日,良品铺子率先推出儿童零食品牌“小食仙”; 5天后,百草味接手,推出《同安安》《孩子们》;不到一个月后,三只松鼠宣布进军,推出儿童零食品牌“小鹿蓝蓝”。
刚上线的时候,这些有巨头撑腰的“二代”也是风头正劲。比如小鹿蓝蓝自2020年6月上线,55天日销量突破百万;连续9个月荣获全网婴儿零食第一名。销量第一。
然而,母品牌持续下滑,子品牌未能如预期成为第二条增长曲线。 2021年,三只松鼠为小鹿蓝蓝设定了3-5年营收超30亿的目标。然而,转眼间,时间已经过去一半,其2022年营收仅为4.91亿元,较2021年减少了1000万元。
小食鲜最新业绩公告为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1.33%。 2021年,小食鲜营收增速为41.17%。 《同安安孩子》的成绩数据直接停在了2020年,也就是开播后的第一年。
巨头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供应链、渠道和巨额资金支持,但劣势在于作为上市公司,很难像初创企业那样全身心投入、快速决策。他们总是面临着灾难发生时的转身。测试。
结论
从最早的蜜饯瓜子到如今流行的保健食品,万亿级零食产业既古老又不断发展。
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老牌零食巨头陷入了关门的尴尬境地,而盐津店、甘源食品等二线玩家则通过抢占新兴渠道占据了上风,更何况还有一级市场零食源源不断。新“年轻人”的出现,正蓄势待发,冲击原有领地。
品类端出现新旧交替,渠道端线下价值正在重估。这些迹象表明,休闲零食赛道正在发生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大水大鱼,在价值万亿的零食行业,持续竞争是常态。无论进行多少次股权转移,都没有永远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