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市场产品鱼龙混杂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乳制品用乳酸菌、益生菌菌株及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由于研发起步较晚,与乳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应用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自主鉴定菌株种类少、制剂技术积累薄弱、工业化应用规模小,难以适应产品要求我国乳业升级改造。
有关专家表示,乳制品用微生物菌剂的生产需要不同菌种按科学比例混合。这需要对菌株数量和技术流程有高度的独立掌握。国外研发较早,技术和知识产权积累较多。丹尼斯克等国外领先企业在此领域优势明显。我国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目前发酵剂进口比例高达90%-95%。
此外,目前市场缺乏行业标准,鱼龙混杂。为了迎合人们对健康的担忧,市场上很多产品趋之若鹜,固守概念,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以益生菌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益生菌概念的生产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45%是5年内成立的。由于我国缺乏益生菌国家和行业标准,目前许多菌株在没有临床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被一些企业推向市场,导致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功效难以证明。
02
提高研发水平并出台标准
针对我国乳酸菌、益生菌及相关菌种研发和应用面临的困难和瓶颈,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建议,乳制品用乳酸菌、益生菌菌株及制剂的研究应加强确定为我国乳业升级的基础性、重点突破方向。一是设立重点专项,推动研发水平提升。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乳酸菌和益生菌菌株及制剂的研究方面研发基础薄弱。建议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设立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提高整体研发水平。
此外,应尽快制定国家标准,规范市场。目前,益生菌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导致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建议尽快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菌种安全和质量。提高相关产品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