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草源”基地建设,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源头”自给率,加强良种奶畜养殖;稳定“奶源”供应……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意见》)措施》),全面加大对奶业振兴支持力度,加快奶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从一片草到一棵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杯牛奶”。
据悉,《措施》共33条,综合聚焦乳业发展面临的生产成本高、产销衔接松、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据说很强大!
支持源于“坚持”
近年来,内蒙古陆续出台实施了《关于促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促进传统奶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奶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扶持发展政策。奶业振兴,奶业振兴九项政策措施。是内蒙古全力支持奶业发展的“态度”。
2020年,内蒙古设立乳业振兴专项基金,每年投资4亿元。 2022年,《乳业振兴九项政策措施》出台,每年投资超过10亿元。截至2022年底,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发放补贴3.48亿元,发放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创新、喷粉等补贴2.1亿元。
事实上,与此前被誉为极具参考价值的《乳业振兴九项政策措施》相比,此次出台的《措施》更加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据了解,此次出台的《办法》是在深入研究分析当前乳品行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现有仍发挥作用的政策,要保留,对兄弟省区可以借鉴的政策要吸收,需要补充的政策。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技术领先、链条思维、研究制定。
其中,各项政策的“补贴”和“奖励”是此次出台的《办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加强“草源”基地建设、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自养水平的重要性。充足“种源”,加强产奶。培育良种畜牧品种,稳定“奶源”供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进做强乳品加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培育,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消费引导,扩大乳制品销售,增强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监管水平、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补缺”“强有”薄弱环节”,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发展仍需“精耕细作”
目前,饲养成本已成为制约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了解,经过近年来努力,内蒙古优质苜蓿草供应量已提高至75%以上,但不足的部分仍需长期依赖进口。此外,由于土地流转、种植和劳动力成本增加,近年来苜蓿种植综合成本不断上升。解决优质饲料供给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提高优质苜蓿自给率,降低奶畜养殖饲草成本,加强优质草种繁育,此次出台的《办法》还针对收储青贮玉米,促进国产优质苜蓿品质提升和产量,实施苜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针对建设等方面的补贴提出了三项支持措施。其中,支持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5大奶源基地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当地购买和储存青贮玉米和其他饲料的奶牛场和奶农合作社将按每头牛缴纳税收。青贮玉米收储补贴按每吨5.5吨、5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自治区补贴30元,盟市补贴20元)。新建苜蓿种子繁育基地,第一年每亩补贴500元,达产后每年每亩补贴300元。
在提高“种源”自给率、加强良种奶畜选育方面,《办法》在提高标准、扩大原有良种公牛选育、性别控制胚胎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和冷冻精液,新提出支持奶牛和奶羊的核心。支持种猪场建设、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检测等措施将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种苗供应能力。
同时,《办法》继续强化对奶业科技创新的支持,重点发展国家奶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关注草种业、奶牛种业创新等方向,每年以“揭榜”的形式落实自治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自治区示范项目、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对已在自治区实施转化的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给予奖励。此外,对在乳品全产业链上取得突破或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在自治区科技项目立项时给予重点支持。
目前,国内奶源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稳定“奶源”供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办法》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保留了新建规模以上养殖场的要求。 3,000头。奶牛养殖场和进口奶牛补贴政策。同时,为进一步增强中小养殖主体的风险抵御能力,促进奶畜养殖多元化发展,新政策加大了对特色奶畜养殖和中小奶牛养殖场的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提高原奶安全水平,《办法》继续从奶牛养殖场和原奶购销两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加强奶动物疫病防控,编织密集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不断加快。过快的发展速度也给一些养殖企业、乳制品企业造成融资困难。 《办法》还为各连锁企业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支持措施。可见,《办法》扩大了原有基金债政策的支持范围,同时在加强组织领导、监测原奶生产成本、创新分配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并明确了各方面。牵头单位要制定补贴政策实施细则,项目资金由盟市直接拨付给实施主体,确保政策切实惠及市场主体。
此外,《办法》提出,完善金融支持,落实自治区鼓励企业上市和奖补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草业、乳业等企业上市、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大力推广“保本贷款”,探索生鲜贷款、保单质押、青贮贷款等金融产品,探索奶价保险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养殖贷款期限。发放优惠利率中长期贷款,扩大中长期贷款比重,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承受能力。
振兴展现“强劲实力”
内蒙古地处“黄金奶源带”,是全国最大的乳制品产区。奶牛存栏数、产奶量、奶制品产值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国人民每消耗5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
据了解,内蒙古目前有年销量超过500万只的乳制品企业83家,加工能力1230万吨。 2023年,新增自治区以上龙头企业8家,达到38家,加工能力1140万吨。此外,全区有41家企业获得SC认证,获得小作坊注册证书的手工艺作坊有1584家,加工能力达16万吨。
为充分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加快部署乳业的积极性,支持企业有效利用闲置产能,调整现有产品结构,增加产值和税收,《办法》全面聚焦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升级目标。要坚持先大后小原则,兼顾中小乳制品企业利益,突出支持乳制品企业精深加工的具体措施,加快固体奶等固体奶差异化发展。作为奶酪和地方特色乳制品,推动乳制品迈向中高端。同时,在完善和扩大原有乳制品加工增量补贴和原料奶粉补贴两项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乳制品精深加工、地方特色产业和奶酪生产的支持力度。
品牌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的直观体现。很少有地区像内蒙古这样能够同时培育出两家跻身全球乳业前十名的乳制品企业。为强化现有品牌效应,鼓励培育新品牌,持续扩大内蒙古乳业影响力,《办法》还提出了内蒙古乳业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持措施。乳制品行业。
从产业链发展来看,消费是产业发展的最终需求,对经济具有持久动力。为引导消费预期,不断释放奶业内需潜力,加快恢复市场消费活力,《办法》还继续加大对奶业推广、工业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加强消费引导,做大乳制品。销售数量。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69.5万头,同比增长13.4%;牛奶产量275.3万吨,同比增长11%;乳制品产量227.6万吨,增长14.7%。 “数字”的背后,是内蒙古全面落实与乳业振兴的有效衔接。用实际行动加强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企业、牧场、人才提供更多“真金白银”。打造乳业发展的政策高地。同时,我们坚持打造强链,锻造优势弥补劣势,培育内外部资源,不断增强乳品全产业链的稳定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插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