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鹤发财了。毛利率高达70%,可以说这是奶粉中的茅台。
不久前,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在某脱口秀节目中表示,“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研发费用都投入到了婴儿奶粉上”。
冷友斌的骄傲不仅仅在这里。此前,他还表示,飞鹤奶粉按公斤计算是“世界上最贵的奶粉”。
两者放在一起,就算是国外巨头也追不上。
但这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乳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已经走出多年的沉寂?
这种乐观可能还为时过早。如果顺着“二”字线,就能一睹不那么引以为豪的飞鹤奶粉的风采。飞鹤奶粉背后是中国乳业,亟待解决研发问题。
1999年4月对于北京来说还是早春,也是中国新时代的开始。世贸组织谈判进入最后阶段。
今年,朱镕基赴美国谈判,回国时却带回了一头名为“龙”的荷斯坦牛。
荷斯坦公牛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奶牛,每年可产奶10吨。当时,国内已经有人呼吁多喝牛奶,以保持人们的健康。但全国缺牛的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导致该国的牛主要是黄牛、水牛等可耕种和食用的肉牛,每年产奶量只有1-2吨。
朱镕基带回来的荷斯坦公牛,用于缓解国内奶牛贫瘠的问题。
此后,国内科学家通过“龙”基因改良了中国奶牛,中国奶业也在这一年左右开始快速发展。迹象之一是牛根生离开伊利创立蒙牛。
或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中国奶粉从此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奶粉之一。
连日来,国内奶粉企业飞鹤发布了2020年财报。财报显示,飞鹤2020年销售额185.93亿元,毛利润134.8亿元,毛利率高达70%。净利润74.37亿元。
这个毛利率远超蒙牛、伊利等销售液态奶的企业40%左右的平均毛利率。
对于业绩的大幅增长,飞鹤在财报中表示,主要是由于星飞凡和臻致有机产品系列的收入增加。
星飞凡是飞鹤旗下的婴幼儿奶粉品牌,臻至是飞鹤的超高端婴幼儿奶粉产品线,婴幼儿奶粉是飞鹤的主要利润来源。
2020年,飞鹤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为176.74亿元,同比增长41%,占飞鹤总营收的比重由上年的91.4%提升至95%。
随着婴幼儿奶粉销量的增加,婴幼儿奶粉的毛利率有所提升。飞鹤CEO蔡方良表示,2020年,星飞帆毛利率高达79%,毛利润同比增长40%。真知的有机毛利率为69.4%,毛利润同比增长77.5%。
中国奶粉品牌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说过一句话,或许能说明业绩背后的秘密:换算成公斤数,飞鹤的产品是“世界上最贵的”。
图片来源:《至少一个小时》
以飞鹤的臻致产品为例。在电商平台上,700g的臻致有机奶粉售价为351元,折合人民币约501.4元/公斤。国产品牌合生元旗下的排星系列售价为900克322元,折合357.7元/公斤。美赞臣兰珍系列在电商平台的售价为900克406元,折合人民币约451.1元/公斤。
飞鹤奶粉的“贵”名声实至名归。
大人的悲哀就是发完工资给孩子买奶粉。
事实上,很难想象中国是世界上奶粉最贵的国家之一。
2019年,中国奶粉市场规模达到1755亿元,平均售价250元/900g,不仅远高于150元/900g的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
冷友斌曾表示:“我们也有过百元以下的产品,但消费者不买账。”
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但它只看到了现实的一面。 —— 消费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不知道消费者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原因不仅在于公司本身,也与行业的变化有关。
朱镕基从美国带回一头名为“龙”的荷斯坦公牛后,中国乳业突飞猛进。
牛根生创立的蒙牛就是其中之一。创办蒙牛时,牛根生只有1000万,这在其他行业是很多钱,但在乳制品行业却不算多。建奶厂、建立渠道、做营销,都需要巨大的开支。此时的蒙牛其实既没有工厂,也没有牧场。整个商业模式就是从牛奶经销商处购买鲜牛奶,拿到OEM工厂加工,然后以品牌名义销售。
但蒙牛奉行“先市场,后乳厂”的战略。牛根生在广告费的1000万中花了300万。首先,他们拆除了呼和浩特市500多块户外广告牌,并在上面涂上了“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然后他们在央视买了时段,高呼“乳企造中国牛”。
蒙牛上央视后,订单大量涌入,300万广告费换来4000万销售额。
与蒙牛的战略类似,还有三鹿的“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战略。这些不养牛、只向农户收奶、通过广告销售牛奶的企业,交替占据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头把交椅。
但此后,三聚氰胺危机从三鹿蔓延到整个国内乳业,侵蚀了中国家长对国产奶粉的信任。
高价洋奶粉逐渐进入国内市场并成为主流。
2007年,外资品牌占据中国奶粉市场的40%。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到60%。在一线城市,外资品牌的份额甚至高达74%。
多次奶粉安全事件发生后,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廉价奶粉几乎等同于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他们愿意高价购买国外婴儿奶粉。
于是,国产婴幼儿奶粉经历了残酷的内卷化,争夺有限的份额。
为了抢占市场,促销、广告已成为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常规操作。
2018年,国际影星章子怡成为飞鹤品牌代言人。到了2020年,吴京受邀加盟,推出双代言模式。
代言人很贵,广告也很贵。 2020年,由于广告费用和分销员工成本增加,飞鹤销售分销费用达到52.634亿元,同比增长36.8%。
这笔钱比2019年的净利润还多。财报显示,2019年,飞鹤的净利润约为39.35亿。
相比之下,2020 年的营销费用比2019 年增加了13 亿美元。
飞鹤拥有一支由数万名导购员组成的本地销售队伍,驻扎在全国10万多个零售终端和母婴店。它要求经销商举办活动的频率不少于每两天一次,而每次活动的成本为将销售额提高10倍,如果公司连续两次达不到目标,就会被更换。
在这样的天罗地网之下,飞鹤一年能举办超过50万场活动,销售数百亿奶粉,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有哪个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到好奶粉,但是奶粉贵就一定是好奶粉吗?
从安全角度来看,三聚氰胺危机以来,国家严格控制奶粉产品质量。一般来说,普通婴儿奶粉很少出现问题。真正的营养在于奶粉的配方。
国家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的成分和添加量有明确的规定。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差异极其细微。真正的区别其实是可选成分,比如DHA、AA等物质,其中DHA被称为脑黄金,被认为对幼儿的发育有好处。
这也是支撑高端奶粉价格的基础。
不过,至于这些成分所带来的差异,只能说各公司的广告可以作为参考。
这与该公司声称的研发投入相同。
例如,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表示,飞鹤乳业2016年至2020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400万元、1500万元、1.09亿元、1.71亿元、2.65亿元。
如果单看研发费用金额,伊利的研发费用全国最高,达到5.42亿元;
如果放眼全球,乳制品巨头雀巢早在2017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18.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占净销售额的2.2%。 2018年研发费用超过17亿瑞士法郎,超过110亿元人民币。
从占比来看,澳优的研发投入为1.321亿元,占营收的1.96%。飞鹤2018年和2019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04%和1.24%。
距离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与伊利、蒙牛等企业不同,液态奶企业的毛利率在40%左右,远低于飞鹤等高端婴幼儿奶粉。
由此看来,1%的研发费用对于飞鹤全球定位高价高端婴幼儿奶粉的支撑有多大,也是一个谜。
不过,这并不妨碍飞鹤的产品获得一些奖项。
2018年,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荣获“——蒙特奖”。目前,蒙特奖代理机构上海日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网站上挂着他获奖的大幅照片。
蒙特奖是一项每年有超过2,000 种产品获奖的奖项。 2016年,1261个产品荣获金奖,777个产品荣获银奖。
获奖产品如此之多,连蒙特奖常务董事都出来说,他不是消费品领域的诺贝尔奖,甚至不是竞争性评选。
国产奶粉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从行业自身的问题到国外品牌的竞争,每一次打击都是对中国乳液的挑战。
面对挑战,中国乳业似乎已经从表面上站了起来。高价与国际接轨,甚至碾压国外品牌。
但中国家长更希望的是,奶粉的价格在于研发和配方,而不是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