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时期,如何保障母婴健康安全?第七届普陀妇幼保健论坛开幕
今天,由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上海市医师妇产科分会共同主办的继续教育项目——第七届妇幼健康普陀论坛暨2021妇幼健康产科协会与上海市普陀区妇幼保健院举办危重症诊疗学术研讨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少子化加速、老龄化加剧、主要经济人口萎缩的形势,前景不容乐观。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相应的母婴安全挑战也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已达5.6%,大约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必须特别关注缺陷儿的增加。”高龄孕妇以及由此产生的出生缺陷增加的问题。”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从健指出,从妇产科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23-28岁是生育期。 “三胎政策”出台后,将导致35岁以上孕妇死亡的比例更高。一方面,要倡导和鼓励已婚夫妇改变“晚婚晚育”的观念,尽早安排计划生育;另一方面,专业机构要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即通过遗传咨询、营养干预等。一级预防手段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手段如产前诊断和宫内治疗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新生儿筛查等三级预防手段加强出生缺陷儿的治疗。及时治疗。
“预防和干预是降低出生缺陷概率的有效方法。”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狄文指出,临床优生、环境优生、基础优生、社会优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优生学体系。从临床优生角度来看,有必要应用一系列临床医学优生措施来预防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个体的出生。对此,迪文教授特别强调了婚前、孕前、孕期优生咨询和产前检查诊断的重要性。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程维伟、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李小田等妇产科领域专家出席大学、上海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郝英等围绕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重点关注了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等热点话题。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普陀区卫生工作党委书记邓海举指出,妇女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做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整个人口的水平。普陀区始终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改善。
论坛主席、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院长赵德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三孩政策”到来后,孕产妇婴幼儿健康服务模式和服务能力面临更高挑战。要求和挑战。普陀区妇婴保健院连续七年举办普陀母婴保健论坛,邀请全国母婴健康领域专家,围绕母婴全生命周期、全程管理进行交流研讨。母婴健康,希望总结母婴保健实践成果,开创母婴保健新时代。对卫生保健工作新模式和妇幼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