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后、90后家长群体的迅速崛起,零食等于垃圾食品的“耻辱”正在悄然消失。
据《中国母婴市场及儿童营养零食需求》报道的数据显示,如今,72.06%的家长允许孩子在累了、饿了的时候吃零食,69.8%的家长允许饭后吃零食。
此外,91%的新生代父母主张“精细化育儿”,更愿意为孩子花钱,这极大地推动了儿童零食品类的发展。
《儿童零食千亿新赛道洞察报告》 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零食市场价值不低于1000亿。华英资本预计,2023年中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3.7%,明显高于零食的7.8%。《2018年全球儿童零食市场研究报告》还显示,预计2019年至2023年我国儿童零食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0%-15%。2019年,《上海儿童零食(休闲食品和饮料)消费习惯调查报告》,由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和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发布上海社科院指出,家长平均每月消费儿童零食高达185元。
从这一点来看,儿童零食赛道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从消费群体来看,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儿童有2.5亿人,其占比从2010年的16.6%上升到17.95%。其中,二胎占新生儿人口的比例由30%上升。变为50%。这意味着儿童零食市场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但市场上存在诸多痛点的传统儿童零食,很难给具有“成分痴迷”、“注重外观”特点的年轻一代父母留下深刻印象。在消费升级浪潮中,“四足吃金兽”的饮食开始多样化。零食作为正餐和辅食的补充,正逐渐被家长广泛接受。这为新一代儿童零食细分市场带来了机遇。而且,疫情的综合影响,让很多家长认识到增强身体免疫力的重要性,因此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营养补充。
婴儿辅食品牌“米小鸭”创始人肖波表示,“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儿童零食赛道就已蓄势待发,2020年将迎来爆发,今年仍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年。”
充满活力的儿童零食市场吸引了众多玩家。 2021年以来,至少有10个新锐儿童零食品牌获得融资,如定位6个月至3岁的宝宝零食品牌、定位3至12岁儿童的满分牛牛老的。
零食龙头企业自然不想错过儿童零食的蓝海。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新希望、旺旺等食品巨头都在推出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需求的产品。这些品牌的产品大多以饼干、牛奶、果冻等为主,并以高钙、高蛋白、营养等为卖点。让我们举两个例子来更具体一些。
2020年上半年,良品铺子推动《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正式颁布。同时,还发布细分品牌“良品小食鲜”,深度开拓儿童零食市场。其产品线主要包括营养饼干、安全糖果、婴儿海藻、健康软糖、辅食肉松五个品类,共计40多个儿童零食产品。第三季度提出“儿童零食和健身代餐的中短期目标是‘双10亿’”。
2020年6月19日,三只松鼠推出专注婴童食品的细分品牌“小鹿蓝蓝”。其公告中明确表示,“将继续在快餐、婴童食品等品类上开辟增长空间”。小鹿蓝蓝产品线包括“6个月+营养辅食”、“12个月+婴儿零食”、“3岁+儿童零食”三个阶段,覆盖6个月至14岁婴幼儿需求,其他品牌也制定了差异化定位。
零食巨头们之所以抢占儿童零食赛道,不仅是看好新机遇,更是因为其背后营收和业绩增长乏力。
以良品铺子为例,其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32%,而2019年值为20.97%;净利润增速也从2019年的40.79%下降42.17个百分点至-1.38%。据其2021年半年报显示,儿童零食品牌“小食仙”自推出以来,该品牌产品在全渠道终端累计实现销售额4.08亿元,可谓是比较亮眼。捕捉总和。
至于三只松鼠,根据其财报,2018年,三只松鼠实现净利润3.04亿元,同比仅增长0.61%; 2019年实现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降21.43%。 2020年,三只松鼠营收也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实现营收97.94亿元,同比下降3.72%。其核心品类坚果的销售额也较2019年下降了10.93%。
面对主业的天花板,三只松鼠急需第二条增长曲线。全渠道、多品牌布局成为三只松鼠的新选择。今年3月,三只松鼠在投资互动平台回复:“2021年,在多品牌业务上,公司将重点关注小鹿蓝蓝品牌的快速发展。”据悉,小鹿蓝蓝成立仅一年,营业额就达到3.39亿元。
至于儿童零食是否是休闲零食企业的盈利密码,能否成为企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还有待观察。毕竟,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婴幼儿数量的增长将成为儿童零食市场扩大的关键。但随着新生儿出生率的下降,未来三年0-3岁儿童比例将下降,3岁以上儿童比例将持续增加,将带动儿童产品的发展线在另一个阶段。
对于儿童零食产品,肖波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的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素。例如,0至3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和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需要补充钙、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 3岁至12岁的孩子已进入快速生长阶段,需要多吃促进身高生长的食物。因此,儿童零食正处于一个动态定位的过程中。过去“一罐奶粉吃多少就吃多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目前的儿童零食仍主要集中在膨化食品、溶豆、香肠、果泥、奶酪等有限品类。尽管市场机会巨大,但初创企业若想在这些产品线上与现有企业正面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如果你想与他们竞争,差异化是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区分呢?果蔬天团CEO林立认为,儿童零食的细分是围绕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完成的“工作”,多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或产品品类进行差异化。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新品牌也可以通过解决家长关心的问题来细分,比如可以安抚公共场合哭泣的孩子的磨牙饼干,或者帮助孩子补钙、长高的奶酪棒。在这些特定任务场景下提供专业的产品解决方案。
此外,超过60%贴有“成分党”标签的年轻父母在为宝宝选择零食或辅食时,会首先考虑产品的成分表。他们会比较同类产品的成分和营养成分来做出选择。当然,出于健康考虑,他们也会检查产品是否起到了作用,是否能够补充宝宝除了奶粉和辅食之外所需的营养。婴儿食品品牌小鹿蓝蓝负责人李子明表示。
基于这个逻辑,结合精细化喂养、三孩红利、行业标准化等利好因素,将产品定位按照专业、安全、健康、营养、具体任务场景进行分类。前景非常光明。的。目前市场上有“七须多毛毛”等全品类进军儿童零食赛道的企业,也有小黄象、妙飞、御开凯等进入麦片、麦片等细分品类的企业。奶酪和深海鱼。品牌。
对于创业者来说,不要认为特定的子类别太小众。从2.5亿儿童的规模来看,再小的小众,也能成为“大众”。但初创品牌想要突围,必须要产品和流量并重。
在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初创企业可以选择自建生产线。这不仅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区别于主流代工模式,而且在口味上也拉开了与他们的差距。
在流量获取方面,通过开发美味健康的产品,然后通过流量高效获客,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粘性客户。
此外,“颜值”成为撬动年轻父母消费的重要杠杆,零食卡通IP赛道已经开启。
在产品附加值方面,中国本土食品品牌亿达获得了熊出没IP的授权。类似的IP驱动产品还有自营迪士尼。 “动画+零食”适合3-12岁已经具备独立选择能力的孩子。很有魅力。三只松鼠旗下的小鹿蓝蓝也在打造自己的IP,同名动画可以在芒果TV观看。
简而言之,根据定位理论,一个新品牌要想进入人们的心智,就必须删除或重新定位已经占据品类阶梯的老品牌。这是初创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儿童零食不是卖给孩子的(尤其是0-6岁的孩子)。如何让家长满意,是儿童零食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年轻父母自然会继承自己的消费习惯,比如网购、心智培养等,这是初创企业可以选择发力的地方。
目前,儿童零食龙头品牌尚未形成。在竞争充分的儿童零食市场,各企业都虎视眈眈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加大营销力度就成为企业的必须之举。专营儿童奶酪棒的Microlando就是其中之一。除了邀请影视明星孙俪代言外,苗可兰多还在电商营销、电视广告、楼宇广告、网红直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进行品牌营销。
但任何产品如果没有过硬的品质,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占领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其中很多都是OEM车型。一家OEM公司为多个品牌生产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各个品牌的零食产品种类和口味都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产品的营养和安全性难以控制。这对新进入者来说既是问题,也是突破的机会。
其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一旦出了问题,无论投入多少广告,品牌形象都无法恢复。 “代工+品牌”模式终究存在隐患。例如,为小鹿兰兰生产“婴儿鲜虾片”的代工企业武汉徐中旭食品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不合格产品被罚款; “婴儿原浆”产品代加工的浙江皇灿果蔬有限公司因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被罚款20万元以上。
总之,儿童零食赛道看似成熟,但实际上仍处于早期阶段,新一轮产业升级即将到来。面对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新进入者如果能够消除代工隐患,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必将吸引消费者买单。毕竟,在信息爆炸、酒香四溢的时代,只有不断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才能持续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