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蒙牛的发展史,从乳业霸主,到被同胞伊利超越,成为追随者,有过坎坷,有过坎坷。如今,蒙牛还有实力东山再起,重现昔日辉煌吗?
“天很蓝,田野很广阔,风吹草下就能看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描述了我国古代北方美丽的草原风光。 1000多年后,这片茂盛的草原孕育了我国的乳业。两位英雄“伊利”和“蒙牛”。
不久前,“蒙牛乳业”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05亿元,净利润29.5亿元,同比增长22.3%。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 和143.2%。 %,实现2021年上半年业绩开门红。
其主要竞争对手A股上市的伊利股份(600887,股吧)(600887)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62.94亿元,净利润53.22亿元,同比同比分别增长18%和42.88%。伊利虽然规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强,但增速明显逊色于蒙牛乳业。
蒙牛超高的业绩增长让市场不少人看好其未来,甚至预测其将超越伊利。那么,这可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我国目前的乳制品市场结构说起。
一
双寡头格局已经定型,竞争主要面向利基领域。
1、供需平衡,市场增量不足。
统计机构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进入201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增速明显放缓。据统计,2019年我国乳制品市场规模约为6330亿元。但2020年相关数字仅增长约0.87%至6385亿元,滞胀现象明显。
从供需角度看,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年以后,我国乳制品行业产销率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长期保持在99%左右。因此,从上述数据来看,目前我国乳制品处于供需平衡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从产业阶段来看,我国当前乳制品行业已经完全进入产业成熟阶段。整体行业规模稳定在6400亿元左右,新增市场需求明显不足。
2、双寡头格局,伊利蒙牛共舞
市场竞争方面,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乳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形成明显的双寡头格局,伊利、蒙牛两大品牌占比超过50%。从市场份额来看,伊利优势明显,占据30%的市场份额,蒙牛则占据剩下的20%。对于光明、新希望等品牌来说,基本上已经成为区域性品牌,市场份额在5%以下。他们已经不再具备追赶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的潜力。
3、上游控制奶源,下游:渠道+产品细分
那么当前乳制品行业的竞争焦点在哪里?
从产业链来看,与其他消费品行业相比,乳制品产业链相对较长。其产业链包括上游奶牛养殖、原奶生产、中游乳品加工、下游终端销售。对于各乳制品企业来说,由于整体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乳制品加工技术也非常成熟,实际上在中游加工环节,各企业的分化程度较小。因此,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上游,而下游部分也是目前伊利与蒙牛博弈的焦点。
上游: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原奶收购价格是影响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但由于原奶产量受奶牛存栏数和奶牛产奶效率影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一般6年为一个周期)。 2015年至2018年,由于机械化挤奶技术在国内的普及,我国奶牛的产奶效率稳步提升。当时,原奶收购价格受产能增加影响,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到了2019年,市场周期进入拐点。此时,机械化挤奶技术在我国已基本推广,国内年奶牛存栏量已降至610万头的历史低点。因此,原奶收购价格已经开始进入。上涨期间,截至2021年中期,上述涨价周期尚未结束。
此轮原奶收购价格上涨,对乳制品企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例如,对于上游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光明乳业(600597,股吧)”来说,其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在营收增长17.36%的前提下,整体净利润下降了16.81%而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则通过控制上游产业链,有效平滑利润、降低影响。
下游: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由于市场增速不足以及寡头垄断格局已然形成,下游竞争目前主要集中在现有细分领域和渠道能力上。
存量细分竞争:目前,国内乳制品整体消费量已接近稳定,乳企之间的竞争已从增量增长转向细分领域现有用户需求的开发。现阶段主要发展趋势包括两类:
、高端有机奶市场的崛起。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新中产消费者对乳制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乃至品牌理念。由此,高端有机奶的概念诞生了。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的定义,每毫升蛋白质含量超过3.2克的牛奶,终端零售价每升超过12元,价格高于蒙牛、蒙牛等普通包装纯常温奶。伊利,被定义为高端白奶(如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目前,国内高端有机奶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
二是低温奶空间巨大、快速增长。低温奶,即巴氏奶,采用低温灭菌方法(例如72-76,15秒)。与常温奶相比,低温奶的营养成分保存更完整,在健康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90%的国家消费低温巴氏奶,市场份额超过99%,而目前中国仅为14%。未来,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完善程度的提高,低温奶的发展或将成为必然趋势。据万和证券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低温奶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
渠道:乳制品是以C端消费者为核心的日常消费品。如何触达消费者极其重要。目前,只有伊利和蒙牛完成了全国性品牌触达,而光明等品牌仍属于区域性品牌。对于伊利和蒙牛,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其品牌渗透率已达到92.2%,基本覆盖13亿人。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未来竞争的焦点应该转向企业营销效率的竞争。更高的营销转化效率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
4. 总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即伊利、蒙牛两大巨头主要以存量市场竞争为主,竞争方向主要包括:奶源的掌控能力、高端有机奶和低温奶等细分市场的竞争以及营销转化率的提升三个方面。
那么蒙牛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如何呢?
二
伊利基本面稳健,蒙牛潜力巨大
1、奶源之争与上游话语权之争
蒙牛乳业公布的2021年中报显示,受当前COVID-19疫情影响,2021年上半年国内玉米、小米、豆粕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奶牛饲料成本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含量高,推高原奶价格。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伊利和蒙牛两大龙头企业从未停止过对奶源的战略布局。
伊利方面,2019年,其间接控股子公司友然乳业以22.78亿元收购内蒙古赛克星乳业58.36%股权。 2021年,其控股子公司Wholesome Harvest Limited提出要约收购,以每股1.132港元的价格收购中地乳业。所有股份。
至于蒙牛,继2017年成功控股中国大型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后,2019年蒙牛以3.04亿元高价收购内蒙古圣牧高科乳业有限公司51%股权。 2021年,其控股公司现代牧业拟以34.8亿元收购蒙牛参股的乳业公司富源国际全部股权。
如果两大巨头的上述收购计划顺利完成,根据笔者测算,蒙牛在奶源数量完全可控方面将具有优势(伊利:悠然乳业+赛克星+中地乳业:约每年奶牛存栏30万头(蒙牛:现代牧业+富源国际+圣牧高科:年奶牛存栏约40万头)。因此,笔者认为,在奶源控制方面,蒙牛近年来取得了显着进步,已经赶上并将超越老对手伊利。
2、创新业务之战,未来之战
作为未来乳业两个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端有机奶和低温奶长期以来一直是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的必争之地。
高端有机奶:国内高端有机奶的概念最早由蒙牛提出。 2005年,蒙牛推出国产高端有机奶产品“特力士”,拉开了中国高端乳制品市场的序幕。 2006年,竞争对手伊利紧随其后,推出“金典”品牌,正式进军高端有机奶市场。随后,依托双方强大的渠道能力,市场进入“豪华”与“金典”双寡头博弈时代。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品牌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我国饮用奶市场中,蒙牛的“特力士”品牌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而其竞争对手伊利的“金典”品牌则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 7.7% 市场份额。从产品销量增速来看,据“伊利股份”披露的2021年中报显示,旗下“金典”品牌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7%,而“伊利股份”披露的2021年中报显示,其“金典”品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20.7%。 “蒙牛乳业”显示,其“特力士”品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因此,笔者认为,“特力士”目前在高端有机奶领域暂时优势明显,且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低温奶:与主流常温奶不同,低温奶保质期较短(约3-7天),通过冷链系统运输和储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低温奶目前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蒙牛在低温奶(低温酸奶+低温鲜奶)市场份额为30%,连续17年保持市场份额,而老对手伊利只有15%。
蒙牛在低温奶领域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两部分:
为了避免与区域乳企竞争,蒙牛采取了以高端产品为主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蒙牛2021年中报显示,为满足快速增长的中高端酸奶家庭消费需求,蒙牛今年推出了零蔗糖、简易配方的新版冠益奶,受到广泛欢迎。受到市场欢迎。至于老对手伊利,由于产品定位模糊,其大单品低温酸奶“长青”销量并未取得明显突破。
其次,蒙牛积极拥抱新的销售渠道。公司2021年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加强新零售渠道布局,在O2O到家业务和社区生鲜平台双双取得市场占有率成绩。因此,笔者认为蒙牛在低温奶领域相对于伊利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营销战与效率战
根据此前分析,从渠道渗透率来看,伊利、蒙牛的品牌渗透率均超过90%,基本覆盖国内所有大型销售渠道。因此,笔者认为,未来两家公司的渠道竞争将主要来自于各自营销效率的提升。
根据两家公司发布的2021年中报显示,“伊利股份”2021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124.2亿元,占营收的21.98%,而“蒙牛乳业”上半年销售费用为124.2亿元,占营收的21.98%。 2021年上半年为1288.8亿,占营收的28.08%。从数值上看,伊利与蒙牛的销售费用差距较小,但从销售费用拉动收入的效率(即:营业收入/销售费用)来看,2021年上半年,伊利的相关数据是4.55元,蒙牛的是3.56元。因此,从营销效率上来说,伊利显然更胜一筹。营销效率的高低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基础运营能力的差距。比如今年蒙牛赞助的《青春有你3》中发生的“牛奶丑闻”事件,就体现了蒙牛在营销和公关方面的不成熟。
4. 总结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在战略布局上,蒙牛具有超前、清晰的意识,在奶源控制、高端有机奶、低温奶等方面取得了优势。不过,在基础能力方面,比如营销效率方面,它与老对手伊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如果蒙牛希望在常规常温白奶和酸奶领域收复失地,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应该是该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蒙牛还有机会超越伊利吗?首先,从体量来看,蒙牛的营收是伊利的81.55%,净利润是伊利的55.43%。差距还是很大的。但蒙牛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修炼内功,逐渐缩小与伊犁的差距,再次追上也不是没有可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鲁石商业评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