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直接关系人民健康安全。食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也关系到食品行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食品安全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把“食品安全”写入中央全会决定。国务院多次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行协调。不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追溯食品来源,消除安全隐患。各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那么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是如何对待食品安全的呢?
01
周朝:查食品原料来源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尽管技术落后、交通不便,但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多。周代的粮食贸易主要以初级农产品的直接采摘和捕鱼为主。
据记载《礼记》,周朝对粮食交易的规定是:“五谷不时,瓜果未熟,不得入市售卖”。这意味着谷物和水果在成熟之前不得在市场上出售。该规定也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食品安全监管记录。
为了防止劣质食品流入餐桌,周人检查食材来源,加强食品安全监控。据《周礼·天官冢宰》的记载,当时对肉制品有一套“不可食用”的标准:“夜里呱呱叫的牛是残缺不全的;冷毛丝毛的羊是臭的;光着屁股的狗是烦躁发臭的。” ; 屁股是白色的,耳朵是沙色的,鸟儿在唱歌”,浣熊;猪是瞎眼的,有交叉睫毛,有腥味;马背黑,臂长,大概意思是:喜欢夜吠的牛,毛稀疏生长不良的羊,后腿内侧无毛,奔跑不稳。”羽毛斑驳、声音嘶哑、眼睛向上看、睫毛凌乱的猪、背上黑毛、前腿有斑驳条纹的马,这些牲畜宰杀后,肉质会很差,还会有不同的气味。不可食用的。
02
清朝:严格的巡查抽查制度
清朝时期,皇帝特别重视食品安全。每次进餐前,都会用银或银筷子制成的毒物测试仪进行测试。这在如今的宫廷剧中很常见。考试结束后,皇帝开始享用一桌饭菜。即使在吃饭的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安全:无论食物多么美味,皇帝连续吃的食物不能超过三口,正所谓“食不超过三勺”。允许”。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化的时期。与其他朝代相比,清代食品安全的法律监管转向了问题食品。
当时茶叶贸易市场繁荣,造假造假也十分严重。为了杜绝茶叶造假、冒牌的现象,清朝加大了对茶叶真伪鉴定的监管力度。一是实行茶叶许可证经营。茶商要从事茶叶生意,必须持有清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和《注册商标》;从事茶叶出口贸易,茶商还必须拥有出口经营权。
二是专人对茶叶质量实施抽查。清朝指定官员专门负责茶叶的抽检工作,对茶叶的包装、品牌、质量进行彻底的抽查。若发现不符,将给予相应处罚。例如,对于出口贸易的茶叶,必须采用沸水冲泡和化学检测方法,对茶叶的质量进行一一抽查。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整批茶叶将被没收。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消费的大幅增长也促使了一些逐利的品牌商家。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也给产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
CCN防伪追溯系统对产品生产、加工、检验、供应、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信息监控。
基于一物一码技术,进行产品级编码的分配和关联。只需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真伪。同时还可以查询产品追溯信息,全程追踪,查看完全透明,确保产品使用、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