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奶粉市场竞争中,随着消费群体规模、习惯和喜好的变化,其竞争特征和场地也发生了变化。占据奶粉行业竞争主战场的一二线城市也因人口规模变化而向三四线及下沉城市转移。在这个由区域性中小企业、内资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组成的下沉市场,竞争程度并不逊色于一二线城市。各企业凭借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下沉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奶粉行业的第二次洗牌也正在发生。
下沉市场引发行业格局变化
近年来,奶粉行业以少子化下降、行业集中度提高、监管逐步收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等特点,开始发生重塑市场格局的变革。一二线城市消费规模萎缩,随之导致市场主导地位下降。相比之下,三四线及下沉市场成为竞争主力。
下沉市场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发展现状与一二线城市的增长轨迹颇为相似,为奶粉企业转型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战场。它不仅盘活了扎根多年的区域中小企业,也成为国内各大品牌成长的基地。由此催生的火热下沉市场,吸引外资企业加速本土化进程。不少企业瞄准下沉市场,开启奶粉行业新一轮格局变革。
除了目标消费群体扩大、经济实力上升外,下沉市场便捷的物流和成熟的电商为企业开拓下沉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诸多因素的汇聚,让下沉市场成为奶粉行业竞争的新市场。
奶粉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二线城市主导的竞争模式,这也是符合市场发展的基本模式。大城市市场代表了奶粉市场的基本趋势和趋势变化。当前市场主体的转移也预示着奶粉行业将开启第二轮竞争。
三足图案逐渐形成
当众多企业加速布局市场时,短时间内,市场上的产品品类和功能将丰富多样,深度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消费群体的需求也将促使企业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面紧跟当前的时尚潮流和消费趋势。
此时的下沉市场充斥着中小品牌、国内大品牌和外资品牌,导致奶粉市场格局发生变化。逐步转变为中小品牌、国内大品牌、国外品牌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不同规模的企业凭借各自的市场优势,占据不同的份额,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深耕下沉市场多年的区域中小企业占据了奶源和地缘优势。他们曾经过着悠闲的生活,毫无压力地在奶粉市场生存。当同样具有地域和奶源优势的国内大品牌和国外品牌进入市场时,中小品牌的优势被超越,面临着国内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双重冲击。现在奶粉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其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危机和压力不容小觑。
当外资品牌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本土化和向下游市场的扩张也在加速。以往都是中小品牌与国内大品牌共同发展的局面,国外品牌也纷纷加入,下沉市场也呈现狼多肉少的现象,其竞争也必然会越来越激烈。
众所周知,国产大品牌的崛起与下沉市场的布局密切相关。下沉市场是国产品牌发展壮大的基础。凭借遍布市场的渠道网络和营销经验,他们的产品力逐渐提升,信任度不断增强。这将使国产大品牌在下沉市场占据很大优势。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消费者选择奶粉也变得更加专业。此外,国产奶粉在品质、渠道、品牌等方面不断提升,优势明显。
中小品牌竞争力更弱
事实上,在下沉市场中,中小品牌占据不太明显的奶源和地域优势,国内大品牌占据渠道和产品信任度,外资品牌占据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力优势。凭借各自在不同环节的优势,同台竞技。让我们共同努力,瓜分下沉市场这块大蛋糕。
近年来,不少外资品牌加速进军低线市场。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基础上,惠氏还建立了一支适合新品牌本土化的专业营销团队,力争恢复昔日的市场巨头地位。雀巢也紧随其后,加大三四线及下沉市场的开发,通过品牌替代、营销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等方式,融入下沉市场,希望打开市场。达能还推出了国产诺优能3云辉奶粉,实现国产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中小品牌的优势相对较弱,随时可能被别人吞并,地位极不稳定。市场也正在转变为两者的对抗。有专业人士分析,今年奶粉市场,营收低于3亿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市场变化难以预测,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下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开拓和维护市场的成本必然增加,价格战更是不可避免。这也是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实现业绩的重要途径。大品牌、外资品牌也会加大营销和渠道的投入,企业利润将会减弱。
此外,各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也相继公布。飞鹤、傲游、君乐宝、伊利等品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一些国外品牌的表现仍然不理想,增长相当乏力。整个奶粉市场依然呈现疲软状态。
虽然下沉市场成为主战场,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以往的一二线城市。同时,也面临着行业洗牌和淘汰的责任。这必然导致行业变革步伐加快,企业危机感和压力更大,催生行业变革。
事实上,无论奶粉市场格局如何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抓住消费者需求,以品质紧跟市场趋势,将有助于企业保持和巩固现有的市场竞争份额。面对大企业和外资品牌的综合竞争压力,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是生存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