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观念转变、行业品质显着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逐渐恢复。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大幅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办公室主任、国家乳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办公室主任刘长全介绍,2021年,全国乳制品总需求量(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同比增长10.9%。这是2006年以来最快增速,实现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增长。2021年,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增至42.6公斤,首次突破40公斤。
液态奶、酸奶、芝士棒、冰淇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乳制品企业正在从产品、品类、渠道上加速结构优化。表现更加明显。今年一季度,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310.47亿元,同比增长13.47%,净利润35.08亿元,同比增长24.08%。内蒙古、宁夏、甘肃、黑龙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一系列现代乳业集群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加速转变。刘长全表示,乳制品的新鲜度和健康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生产、加工、销售深度融合的乳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个性化、时尚化等潮流元素不断融入乳品消费。
总体来看,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如何保证乳制品消费持续增长?
今年3月以来,疫情在国内多地蔓延,给乳制品行业带来巨大挑战。刘长全提醒,在当前疫情反复出现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乳制品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特别是要防止饲料、原奶等投入品运输受阻等问题。 “近年来,饲料粮供应不足问题突出。 “玉米、豆粕价格上涨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很大困难,而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又让饲料粮供应问题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防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疫情对饲料供应和价格的影响。”
为应对疫情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一方面要保证乳制品物流配送畅通,保障超市乳制品供应;另一方面,在线下消费受阻时,进一步挖掘线上消费潜力,创新乳业。 “互联网+”业态和模式将加速乳业向互联网经济转型。
保障乳制品有效供给,离不开乳制品企业的持续努力。 “受疫情影响,上游乳制品行业一度遭遇运输和消化困难,同时市场码头客流量明显减少,不少产品销售受到阻碍,尤其是保质期短的产品。消费供给和库存消化面临巨大挑战。”伊利集团副总裁张益鹏告诉记者,为了让消费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安全、便捷地享用乳制品,伊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维护了上游奶农的利益,确保奶源全部收集。积极与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沟通,畅通物流渠道,保障市场供应;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团提”、“社区团购”、“送货上门”等方式消化下游终端压力,及时进行补充销售。
当前,我国乳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奶业振兴政策和市场推动下,预计未来10年国内牛奶供应能力将稳步提升,规模化养殖比重持续增长,原奶产量有望增加显著地。
“未来几年,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必须加快乳制品产业振兴,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刘长全表示,一是要加快乳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低成本的产品可以保证消费者对乳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要按照“双碳”目标加快奶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种养一体化、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奶业发展环境,应对消费者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问题。此外,还要完善奶业利益联动机制,使奶牛养殖业成为奶业发展振兴的受益者,从而为奶业振兴夯实养殖业基础。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奶源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将持续加强提高单位产量、质量和成本,努力实现70%的自给率目标。同时,进一步巩固养殖加工利益,鼓励和支持国内乳制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生产奶酪、乳清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化乳制品结构,加快乳制品产业化进程。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干乳制品,进一步促进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