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母婴护理知识盲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母婴护理知识盲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给孩子用药有哪些常见误区和盲区导致不安全用药?
感谢邀请。
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儿童用药怎么谨慎都不为过。原因在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多脏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可能会影响这种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上世纪80年代的庆大霉素,就是导致很多聋哑儿童的罪魁祸首。所以,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对药
这是最重要的安全误区。很多家长不知道有些药物是孩子不能吃的,盲目给孩子选用,就会造成重大不良事件。为什么有些药物不能给孩子用?因为这些药物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很多抗生素就是孩子不能用的,比方说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氟哌酸)这样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儿童使用会造成骨骼发育异常。再比方说安乃近、尼美舒利这样的退烧药,也是儿童禁用的,因为有造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2. 用对量
这是第二重要的安全误区。很多家长不理解药物用量的概念,随意增加剂量。实际上,每一种药物都有“日极量”的概念,就是说每天使用最多不能超过的剂量,如果超过,就会因为过度用药而造成不良反应。例如,小儿退烧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些家长感觉效果不好,就反复给孩子使用,这是错误的。又如,小儿专用止咳糖浆剂,很多孩子觉得好喝就要喝,家长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正里面蜂蜜多。其实不然,止咳糖浆往往含有麻黄、罂粟壳等毒烈性成分,用法用量应严格管控。
3. 避免联合用药
这是第三重要的安全误区。小儿身体机能尚在发育之中,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只会增加脏器负担。中医学认为,小儿正气未全,脾胃虚弱,大量用药会严重削弱正气,使得孩子变得抵抗力低下,容易反复生病。例如,很多家长在孩子感冒时,会联合使用好几种感冒药,小儿肺热咳喘、小儿豉翘清热。或者一开始就使用含有多种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实际上,孩子机体清灵,疾病表现较为单纯,不建议联合用药,应该在有效治疗的基础上用心调护,有时甚至倾向于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来治疗,这样才能在不损伤脾胃正气的基础上,平稳度过疾病期。
我是小金药师,关注“小金药师说药事”,您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客观、有料、接地气的中西药合理用药信息,相信我,你一定能找到对自己和家人有用的信息!
前面的回答都挺好的,我再补充一点:儿童不介意有中药,包括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液
很多家人认为西药副作用,对孩子有不良影响。这种担心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中药也有副作用,而且“尚不明确”。 实际上,只要是正规的西药,被正确地使用,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现在我们用的西药,基本是欧美人开发的,他们对儿童是非常呵护的,儿童用药更是极其严格的。而国内的中药,临床实验做得不够,审批也存在漏洞。中药注射剂更是隐患多多,产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我不推荐儿童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更不推荐儿童用中药注射剂。
不过,对于儿童的外用药,以及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传统医学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1.用药过量。经常会说是药三分毒,主要是因为药品除了含有主药成分外还有其他添加剂,作用不一。在药品上市前都是做过大量的药理、毒理实验,确定最佳时效,如果剂量过高,肯定会有副作用。
2.配伍禁忌。不同药品混用,有协同作用,有拮抗作用,还有产生毒性,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在服药之前要阅读说明书以及咨询一下药师。
3.药效过期。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省,没有吃完的药收藏起来,下次用的时候也不看有效期,直接服用,这个时候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药效减退。
4.滥用抗生素。
主要还是年龄,一是大人一直认为只要大人能吃的药物孩子也能吃,这是个误区。二是有些含有去火药物成分的饮品,当成饮料给宝宝长期喝,比如药店经常推荐的金银花露,说明书明确指出三岁以下儿童要在医师的建议下饮用。
母婴行业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母婴行业将会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步扩大,有着无可限量的前景
一、政策放开母婴规模激增
由于我国呈现倒三角结构,老龄化情况严重,所以在三胎政策的放开后,能够发生新的转变,尤其在新生儿出生率上数据将出现增加,从启动实施到全面开放,我国新生儿将把市场消费红利推向新高度,未来还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二、母婴市场范围模式增扩
我国人口总数占据了行业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母婴童产品消费行业,根据相关数据表明:至少要超过2万亿的消费额度,规模可以说是相当的庞大。
当前为互联网大时代,线上购物形式已经深入人心,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相结合成为当前母婴行业发展模式,而这也促使市场规模不断的提升。
三、资本涌入投资引发展
可以说母婴市场的规模,吸引了不少创业以及投资人的关注,竞相加入到行列中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投资方式,都迎来一波波投入,投资额度也超十亿美金,这不仅提升母婴市场的活跃度,也加速母婴行业的发展。
四、母婴群体产业细分化
母婴角色在家庭中的占比相对要多的多,可称为家中核心,尤其母亲这个家庭主导者,不仅是妈妈,在社会中也扮演职业女性一角,多重身份让其更加慎重于产品的选择,而这种需求性,也让母婴市场形成多样性发展,拓宽产业链条
蓬勃发展,两极分化!
2008年前,大街上很少有母婴店,不,那时候还不叫母婴店,都叫奶粉店,因为大多数店里只卖奶粉。100平方米的都算大店!
2008-2010,这段时间,门店的老板忽然发现怎么天天日进金斗啊,生意真好,就是忙!忙的都顾不上吃午饭,经常往省代那跑,每次回来都上点儿店里没有的东西,防摔玻璃奶瓶,ppsu奶瓶,pp水杯,保温奶瓶还是稀罕东西呢,好多没听说过的洗护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2010-2012,忽然发现这条街的附近又开了家新店,我操,好像还是个连锁的牌子!不过没事儿,自个生意还照做,有时会发现好久没去省代那了,经常有本地的代理商来上门推销,管他呢,谁便宜进谁的!
2012-2014,今天上午倒是没闲着,可是一分钱没卖,尽是业务,代理商的业务刚走,厂家的业务又来了,撵吧?不礼貌,不撵吧,真没钱进货了!对门又开了家200平米的店,天天做活动,真是热闹!
2014-2016,乡镇母婴店集中爆发的两年,忽然发现乡镇真是个金矿,房租低,费用少,最关键的是乡里人好忽悠,啥挣钱卖啥,这几年乡镇市场的活跃养活了无数的代工品牌,跟捡钱似的!奶粉就不说了,一直是母婴店的主旋律,营养品真是个赚钱的好东西,10块的东西卖188,20的东西卖299!真是个赚钱的好产品,营养品其实就是智商税。
2016-2018,哎呀妈呀,就这什么着熬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会儿的店大多都在100平以上,用的了这么大吗?100平还算小呢,游泳区太占地方了!奶粉,辅食,营养品,小零食,棉品,尿不湿,用品,洗护,玩具……药浴,推拿,产后修复,也是遍地开花!2018-☞继续熬呗,你说,等对门不干了是不是会好点了?
【头条号@王同】上世纪90年代末,母婴零售从大流通中分离出来,集合多种品类的母婴店开始出现,靠“业态”取胜。这时,以20平米的小店铺为主,仅经营食品+纸品+少量用品的单一品类,综合毛利大约20%左右。这种店当下在广大的乡镇市场依然存在,称为“奶粉店”,月销售3万左右就可以生存。
05年后,主力店铺的面积逐渐变成为100~200平米,满足0~3岁孩童的综合一站式购物卖场,非富了食品+纸品+用品+针棉纺织品的品类。非食品的增加带来更高的利润,综合毛利可达30%。同时促进了母婴行业的发展,涌现了连锁系统,在“规模”上取得优势。
2010年开始,出现了孩子王为代表的以服务0~14岁的孕婴幼童的综合性一站式购物的大型卖场,除基础商品外,还增加了大量的体验式服务,婴儿游泳馆、摄影、早教、游乐场、甚至产后康复中心、月子会所等。服务类商品增加了顾客进店率和综合消费能力,强化了顾客的消费体验,成为母婴零售发展的领头羊。
由此,你能看出中国的母婴零售行业发展时间并不长,起点也比较低。又因为缺乏大的母婴品牌厂家的“带教”(除了奶粉和尿不湿,其它品类少有像样的全国性品牌),整体发展较慢。
连锁零售相较于大流通,在品类管理、信息管理以及消费者研究等方面要求要高的多。加上线上渠道的紧逼,使了母婴零售老板们还没来得及搞明白零售或连锁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要上战场了。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慢慢”成长。于是就有了许多经营或管理方面的困惑,是一个典型的发展期的新兴行业,伴随着很多机遇和挑战的一个行业。
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一般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年销3亿以上,目前几首每个省都有这样一个领军品牌,如孩子王、乐友、丽家、爱婴室、咿呀、贝贝熊、爱婴岛、米氏、小飞象、喜洋洋等系统。他们的店铺数量一般上百家、有资本运作的过程。这样的系统在中国有20多家。
这类企业的连锁特征就比较明显了。有强大的采购和营运中心、有标准的会员管理体系。统一采购、统一形象、统一营运以及标准化的会员管理。有直营或加盟的模式展店。而且这类企业多半设有自己的OEM品牌,进行核心高毛率产品的推动。
赴美生子不会说英语怎么办?
赴美生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美国“落地公民权”吸引了全球的孕妈咪去美国生孩子,中国这几年的比例也呈几何级的形式增长,会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孕妈咪。 就是不会英语,会不会在美国寸步难行呢? 据美极天使公司的顾问介绍,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到了美国后,美国端的公司会有一对一客服陪同产检和外出购物。在尔湾的月子中心,月嫂、保姆和司机都是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她们讲的都是中文。 这里有说明下,只有美极天使才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其他的月子中心未必能做到。 这也是孕妈咪们选择月子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国内存在很多的中介介绍机构,欺骗孕妈咪到美国生孩子。赚取中间高额的利润后,把服务转接到美国的其他公司。提醒下即将赴美的妈妈们,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直营公司,并要实地到公司考察再做出决定。
能够赴美生子,说明你的家境是特别好的,那你可以雇佣一个翻译啊。因为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不可能在你生孩子这段时间,就可以把你的英语学的特别特别好的,所以速成是肯定不行的,那有必要的话,当然是雇佣一个翻译呀。或者说当你去美国的时候,你可以让一个会英语的朋友给你全程指点,更直接的方式是在当地找一个既会中文又会英语的朋友,让她全程陪着你啊。
不过话说回来,一般你到美国某个医院去生孩子的时候,医院会想办法找个会中文交流的跟你商谈,所以基本问题应该是不会太大的。
在谈怎么办之前,我们要先界定下,您的英文是有多“不行”,这个界定清楚了,办法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看一下,您的英文听说能力,处于下面哪种情况?
a. 能够与医生英文交流无障碍,能力理解英文医学术语
b. 日常对话无障碍,能够应付所有生活场景对话
c. 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复杂的问题或场景有些困难
d.基本不懂英文
其实,我认识的赴美孕妈,95%属于C或D的水平,A、B几乎没见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母婴护理知识盲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母婴护理知识盲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