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乳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牛羊产业,持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的要求,为我国奶业未来振兴勾勒出宏伟蓝图。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大幅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达到历史良好水平,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化发展初具规模。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迎来了瓶颈期。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认为,在此背景下,未来我国乳业将继续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前进。
“我们要加快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规模发展,进而降低综合成本。要进一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构建碳中和、绿色可持续的养殖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奶牛养殖产业,解决奶业无忧。”宋亮指出。
上游奶源建设不断完善,下游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牛奶总量增加260万吨,年均增量超过50万吨。 2020年,该国牛奶产量为3440万吨,占世界牛奶总产量的近5%。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95.6亿元,高于食品行业平均增速。我国乳业20强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70%,国产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超过60%,大型乳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大型牧场的优势逐渐显现。近年来,大型乳企加快布局国内奶源,国内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基本被大型乳企“瓜分”。公开信息显示,仅2020年,乳业行业就共发生12起奶源并购事件。
在上游奶牛养殖业稳步提升的同时,下游奶业结构也在加速调整。宋亮指出,作为国内乳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低温鲜奶市场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逐渐增强,“超巴氏”鲜奶正成为竞争焦点。各大乳企纷纷推出高温灭菌奶,加速布局低温鲜奶市场。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配方注册制度推动的市场整合,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已经结束了高增长时代。目前,儿童奶粉和成人奶粉成为发展重点对于许多大品牌奶粉公司来说。”宋亮表示,在配方注册制度的带动下,奶粉行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加快,市场集中度显着提升。
迫切需要提高牛奶供应率,促进产业深加工转型升级。
尽管已驶入“快车道”,但我国乳业仍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增速放缓、各大品类进入增长瓶颈等诸多痛点。
“从供应、消费、价格等方面来看,上游整体仍呈现偏紧局面。”宋亮分析,预计2021年整体牛奶产量将继续增长,同比增速在5%左右;消费方面,消费者对原奶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价格方面,宋亮认为,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乳制品贸易和消费,今年全球奶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从而影响国内奶价。
在原奶价格高企、液态奶产品走向低温高端的背景下,宋亮预计,今年液态奶产品结构将向低温高端调整,整体市场价格将会稳步上升。他认为,在婴幼儿奶粉市场持续的“价格战”中,更多抗压能力较弱的中小婴幼儿奶粉品牌将被淘汰,单纯依赖进口的奶粉企业仍将受到影响。受疫情影响。 “这将有利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国产奶粉销量增长。”
在宋亮看来,我国乳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较弱,牛奶供应率有待提高。 “要加强政策引导,如持续推进政府、奶企、农户之间的协商定价机制、第三方检测机制等,推动养殖端和生产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同时,通过政策、税收、金融等手段,鼓励乳制品企业积极开展产业创新,加快自身全产业链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上游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需求显着提高,宋亮认为,应建立完善的乳制品标签制度,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全营养”创新发展,提高乳品质量。母婴产品服务质量。 “未来,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消费习惯培育打造产业集群,鼓励乳制品企业加快向深加工转型升级。”宋亮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