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成立以来,汤臣倍健深耕保健品行业27年,牢牢占据国内保健品行业第一把交椅。 3月4日,汤臣倍健发布2021年财务报告。从数据来看,这份成绩单着实亮眼,营收74.31亿元,同比增长21.9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7.54亿元,同比年增长15.07%。然而,大多数投资者并不买账。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发布之日(2022年3月24日),汤臣倍健市值15个交易日下跌12.3%。市场震荡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多的是其自身隐藏问题的暴露。不再年轻的汤臣倍健已经放缓脚步。
可比收入增长继续放缓
虽然财报显示,汤臣倍健全年营业收入达到74.31亿元,同比增长21.93%;这一成绩不仅低于上年财报设定的80亿目标,而且在剔除麦友公司合并后,其可比增速也降至15.38%,为四年来最低水平。作为参考,2018年至2020年,其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9.86%、20.94%和15.83%。
商誉减值逼近,证监会点名批评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汤臣倍健尚有商誉高达11.20亿元。商誉对于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往好了说,它是一种无形资产,往坏了说,它就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汤臣倍健来说,显然是后者。 2018年,汤臣倍健斥资35亿元巨资收购澳大利亚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此次收购溢价高达34倍,还带来商誉21.66亿元,无形资产14.14亿元,占无形资产总额14.14亿元。资产占比达到36.57%。结果,2019年,由于LSG业绩未达预期,汤臣倍健对商誉和无形资产分别计提了10.09亿元和5.62亿元减值准备,导致其上市近10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两年过去了,LSG的市场表现仍不明朗。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LSG境内外收入合计分别为5.87亿元、6.99亿元和8.43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9%和20%。如果LSG继续目前的疲软增长,很快将再次迎来商誉减值。而一旦再次发生减值,则可能给汤臣倍健带来巨额损失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这颗定时炸弹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2022年2月25日,证监会发布通报,对汤臣倍健董事长梁云超等三名高管等四人进行通报批评,称其收购LSG时未充分披露《电子商务法》。实施可能会带来重大风险,LSG 2019年1月至6月的亏损并未披露。
在支付高额股息的同时,同时不断增发股份
在利润分配方面,汤臣倍健一向以慷慨着称。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分红金额已达47.05亿元。年报显示,汤臣倍健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700,308,763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7.00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分红总额11.9亿,占利润总额67.8%持有41.79%股份的董事长梁云超可直接领取股息近5亿元。
但不缺钱的汤臣倍健正在派发大笔股息,还不断通过增发股票筹集资金。上市以来,累计融资已达63.18亿元。 2020年,汤臣倍健启动了36.08亿元的天价募资计划,后来经交易所查询后减至31.25亿元,且上述募资工作于2021年5月完成。 吊诡的是,年报显示公司尚有货币资金29.02亿元,理财产品2.4亿元,其中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1.2亿元。另一方面,虽然公告称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产能,但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片剂、粉剂、胶囊产量有所下降,产能尚未完全达产。
被誉为转型科技公司,研发投入仅2%
汤臣倍健董事长梁云超在致股东的信中提到:“我们希望再用八年的时间,初步完成向一家科技实力公司的转型。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创新,即核心产品的质量”。愿望非常高。美丽,但现实却很骨感。众所周知,科技公司的核心是研发,而汤臣倍健的研发费用不仅远低于销售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汤臣倍健2021年销售费用为24.78亿元,研发费用为1.5亿元。研发投入是销售投入的1/16,其占总收入的比重也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2.02%。相比之下,2018年至2020年,其研发费用分别占总收入的2.48%、-2.38%、-2.40%和-2.30%。
跨界竞争下,行业竞争加剧。
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维生素及膳食补充剂(VDS)行业零售总规模为1892亿,增速约6.6%,其中汤臣倍健占比为10.3%。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0%和5.0%。汤臣倍健虽然是行业老大,但其行业CR3只有21%左右。集中度低,主导地位不稳定。
在医保控费和集中采购的环境下,不少药企都跃跃欲试这块蛋糕。乳制品企业也不甘示弱。飞鹤收购营养保健品零售商维他命世界,澳优乳业收购澳大利亚高端营养品牌Nutrition Care,贝因美、新希望也进军大健康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未来保健品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