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奶价触底反弹。国内不少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2015年逐渐走出了奶业的阴霾,开始建设新牧场或扩大规模。 2020年上半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牛奶价格暂时下跌。下半年,随着疫情缓解,乳制品消费快速恢复,奶价持续上涨,国内新建牧场、扩建趋势持续加速。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2月第四周,产奶区原奶价格4.18元/公斤,同比上涨9.1%。自今年6月以来已连续29周上涨,累计涨幅达17.1%。加之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激励措施,要求奶源供应率保持在70%以上,国内奶业建设趋势新建牧场和扩大规模不断加快。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0月,我国累计进口活牛23.54万头,同比增长38.3%[1]。一些种畜进口公司表示,奶牛进口已安排在2021年下半年,目前一头牛都难找。
2017-2020年牛奶价格走势图
分析发现,进口奶牛的牧场大部分是乳制品企业自建或与乳制品企业有资本合作的牧场。这些牧场是乳制品企业扩大自身可控奶源基地、完善产业链一体化的需要。今年,国内不少乳制品企业加快了产业链整合进程。例如,伊利股份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投资建设了拥有10万头奶牛的生态奶业园区。伊利股份与江苏农垦拟在华东地区建设10万头奶源基地;蒙牛乳业在银川灵武市启动乳业产业链集群项目。蒙牛乳业在巴彦淖尔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启动了“中国乳业产业园30万头奶源基地建设项目”的奠基工作,还有一系列大型牧场并购项目乳制品企业大力推广。
不过,也有一些中小牧场买牛,大举扩张规模,借力奶价红利。如果仅仅为了奶价红利而盲目扩大规模,这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劣势的中小牧场的发展非常不利。
目前进口奶牛价格高位,防疫风险高。目前进口奶牛的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每头奶牛价格在24000元至25000元之间,奶牛产奶前的成本高达37000元至38000元。由于国内奶牛使用数量较少,平均为2.5头,除了能够获得一头犊牛外,进口奶牛产生的效益基本与其成本持平;近期国内奶牛爆发结节病,也有进口奶牛感染该病的报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价格和防疫两方面考虑,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奶牛场来说,现在并不是进口奶牛的好时机。
二是当前饲料成本大幅上涨,市场风险加大。奶牛养殖的饲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 2020年9月以来,全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近日,有饲料企业透露,玉米价格已达2900元/吨,同比上涨近千元。玉米作为饲料的风向标,将带动其他饲料原料的上涨。 2021年,虽然玉米种植效益提升或将带动新年度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但土地租金等成本大幅上涨将持续推高玉米种植成本,玉米种植成本触底回升。暂时的玉米库存,让国家层面出现了“蓄水池”的缺失。从调控职能来看,在不考虑玉米进口超预期以及大麦、高粱等替代品进口的情况下,2021年国内玉米市场仍将处于供应紧张状态,玉米价格仍有基础。高水平运行。从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运行,无论是生猪、奶牛、畜牧水产品等养殖业,还是国内深加工企业,对玉米的需求都有稳定的支撑。国内生猪产能有序恢复将持续带动饲料需求回升,深加工企业补库存需求甚至可能成为玉米市场继续上涨的新动力。
第三,目前的高奶价并没有长期影响,未来产能未知。 2020年下半年以来奶价高企,是因为在COVID-19疫情期间,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以及媒体宣传健康饮用牛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乳制品被纳入其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南》中,消费者以提高免疫力为动机的消费,并不是养成消费者喝奶习惯的消费增加,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喝奶动力作用减弱,消费可能恢复正常,上游奶价也将随着供需变化而波动。而且,今年奶牛存栏量增加所创造的产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未来1-2年多余产能能否消化尚不得而知。预计目前在建奶牛项目约160万头,未来将使国内牛奶产量增加20%。
第四,高奶价加速了整个乳业产业链的进程,中小奶牛场的话语权进一步减弱。国内奶牛养殖与加工分离,利益衔接机制上的矛盾一直存在。目前牛奶价格高,养殖端利润高。乳制品企业本着共享的心态,开始收购大型牧场或自建牧场,加速了全产业链的整合进程。一方面,保证乳品原料奶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养殖的利润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行业发展来看,乳制品企业建立全产业链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不少乳制品企业逐渐布局自己的奶源。高奶价肯定会加速这一进程。这会让未来中小奶牛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如果奶源结构不升级,奶业在未来的低谷期将面临巨大风险,可以预见的是,中小奶牛场的日子会很艰难。
第五,乳制品消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一方面,作为乳制品主要消费者的幼儿数量持续减少。 2016年以来,国内人口增长率和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增长率从2016年的5.86%下降到2019年的3.34%,出生率从同期的12.95%下降。 10.48%。专家预测,2020年后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2];另一方面,中国乳制品消费增速放缓,近10年各品类乳制品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6%。目前的消费形势意味着国内奶价已经不可能继续上涨,下跌的可能性很大。就像2015年4月欧盟取消配额制度后,奶农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牧场规模,造成产能过剩。受此影响,乳制品市场不断打折促销,甚至造成了全球乳制品行业的低迷。
2010-2019年国内出生率及增长率
中小型牧场不应急功近利,而应及时调整思路
养殖是乳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中小牧场是养殖的弱势群体。一旦奶价剧烈波动,中小奶牛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目前国内牛奶产能还存在巨大缺口,整个乳业产业链的进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时期,中小型牧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奶牛和奶价高企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要急功近利。你可以适当拓展思路,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从追求单一产量转向追求终身产奶。目前,不少奶牛场注重追求单产,对繁殖力和健康性状重视不够,导致奶牛扑杀率高、终生产奶量低。中小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奶牛的健康和繁殖性状,从追求单一产量转向终身产奶。此外,还需做好初生奶牛围产期的护理工作,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和胎次利用率。
二是拓展收入渠道,增强牧场盈利能力。目前,我国奶牛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原奶销售。一旦奶价波动,他们就面临很大的风险。中小型牧场可以通过拓展收入渠道来降低风险并持续获得收益。例如,发展休闲旅游牧场、兴办乳制品加工厂或鲜奶吧,利用旅游业带动乳制品消费;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养殖水平,加强疾病净化,生产更多优质后备牛进行直销。或者利用胚胎技术出售优质种质资源;用奶公牛犊育肥等
三是引入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劳动力成本。国内牧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这意味着牧场必须长期聘请兽医和饲养员。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现场工作人员的技能达不到专业服务团队的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牧场劳动力成本,提高牧场管理效率。
四是开发当地牧草资源,降低成本。目前饲料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规模化牧场需要品质稳定、均一的饲料资源,因此很多当地饲料资源难以满足要求。对于中小型牧场来说,相对灵活。利用当地成本低廉的牧草资源,适当补充成本较高的苜蓿、燕麦草等,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牧草效率。牧场可以租赁或转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饲料原料。
参考
[1]刘长全,李胜利。中国乳品贸易月报[J] 2020年第11期
[2]人民网、中日共同应对老龄化:2060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率将超过日本[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705/c1002-30127409.html , 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