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设备管理部自主设计研发了两台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和三台灭菌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在行业内尚属首创,大大节省了设备投资成本,促进了定制化精良设备的发展,助力企业生产经营。
这也意味着伊利集团在液体乳制品制造装备自主品牌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对于加快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行业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常温奶生产中,超高温、无菌罐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超高温设备利用蒸汽产生的140度高温,瞬间杀灭牛奶中的致病菌,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无菌罐用于储存已完成超高温灭菌的乳制品,以供后续灌装。
在我国,常温液态奶生产加工所使用的超高温、无菌罐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该类制造设备的技术瓶颈始终没有突破。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伊利始终专注于制造装备的自主化、智能化,致力于生产加工环节的创新、优化和不断突破。
多年来,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设备管理部逐步打造了一支具有独立设计、开发设备能力的人才队伍。他们在生产和维修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不断超越。针对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和无菌罐自主制造的症结,装备团队誓变“被动”为“主动”,努力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发展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和无菌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菌罐。
以上内容摘自昨晚伊利集团官方微信发布的消息。
看到这个新闻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此,乳制品企业应高度重视,安排设备部门密切跟进,加快核心设备自主化进程。与伊利关系好的企业未来可能会引进伊利自主研发的灭菌器和无菌罐。
有一个人,就是利乐大中华区总裁朱益东,看到这个消息肯定紧张得瑟瑟发抖。核心大客户已经开始研发自己的设备。这对利乐意味着什么?这对利乐大中华区总裁意味着什么?
资料显示,利乐提供从早期产品概念开发、食品加工、灌装和包装,到设备交付和技术服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在这一系列业务服务中,利乐盈利模式的核心是罐头生产设备和包装。 2021年,利乐全球净销售额超过111.45亿欧元,销售额超过1920亿个利乐包装,而中国是利乐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据专业研究,20多年前,伊利、蒙牛走向全国、销往大江南北的牛奶时,就依赖利乐提供的罐装设备、产品包装材料、超高温灭菌器、无菌灌装等。达到纯牛奶的目的。 6个月的保质期也为伊利蒙牛销往全国创造了条件。
实物研究认为,伊利和蒙牛一直依赖利乐。中国乳业两大巨头与利乐合作共赢。他们在行业中各有专长,并且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虽然利乐被誉为中国乳业的利器,但伊利蒙牛每销售一箱牛奶,都要向利乐缴纳包装费、包装材料费、设备维护费等费用。
最早,利乐给伊利蒙牛免费提供设备。它不靠设备赚钱,只靠包装赚钱。虽然这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似乎有点优势,但近20年来,伊利蒙牛应该有自己的统计数据,仅就包装费而言,伊利蒙牛为利乐贡献了多少,但利乐肯定不会发布它是因为他们是瑞典家族企业,而不是上市公司。
然而三十年在河东,三十年在河西。
伊利从内蒙古乳业第一,到中国乳业第一,再从中国乳业第一,到亚洲乳业第一,正在向“中国乳业第一”冲刺。 2025年稳居全球乳业第三,2030年稳居全球乳业第一。伊利还会像以前一样吗?依赖利乐?
2023年1月,伊利股东新聚丰收购纷美包装28.22%股权。新聚丰自此成为纷美包装第一大股东。伊利还通过新聚丰此举,成功间接投资了两家国内包装企业。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利乐占61.1%,SIG占11.3%,纷美包装占12.0%,新聚丰占9.6%,其他供应商合计占比约6%。
据专业研究显示,直接持有新聚丰股份、间接持有纷美股份的伊利未来将明显加大与新聚丰、纷美的合作,同时减少对利乐的依赖。这应该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液态奶设备的自主化,恰恰是伊利包装自给自足或者供应商转移的开始。当设备更换为自己的时候,绝对没有必要花高价向利乐购买包装。必然会跟随设备,设备与包装相匹配。
伊利液态奶装备已率先走上独立化进程。利乐大中华区的其他客户,如蒙牛、光明乳业、君乐宝、领养一头牛、旺旺等是否会追随伊利的脚步,加速其设备的独立化?加速国产包装替代,答案有望很快揭晓。
毕竟,降本增效关系到企业高质量发展,而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乳业取代利乐的浪潮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