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将实现15年来最快增长。
如果以国内牛奶总产量与相当于原奶的乳制品进口总量之和来衡量,2020年乳制品总需求量将达到5431万吨,比2019年增长8.0%。这也是最大的乳制品需求量。 2006年以来中国的产品需求。这是消费者对制成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的一年。
“我国乳制品大产区与发达国家乳制品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纬45度优质黄金奶源带,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产区。
近年来,内蒙古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人均牛奶消费量、奶制品产值稳居全国第一。乳业已成为内蒙古的代表性产业。
此外,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国牛奶产量3440万吨,比2015年增长8.2%;占全球牛奶总产量近5%,位居世界前列。
尽管在“数量”上已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但中国乳业在“质量”上仍存在短板。
长期关注我国乳制品发展的任亚平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乳制品存在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饲草供给能力不足、养殖与加工衔接松散等一系列“卡壳”问题。利益依然存在。
随着中国踏上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乳业也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内蒙古率先提出,到2025年,牛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实现我国乳业的振兴。呼和浩特还致力于从“中国乳业之都”升级为“世界乳业之都”。
中国乳业在国际化之路上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也对这一问题表示“支持”。
我们先来说说“牛”。奶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养殖,但国内种牛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基于此,任亚平认为,应支持优质种源培育,如适当扩大奶牛进口国范围、适当拓宽进口牛源市场、对每头进口牛给予补贴等。
“比如可以将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奶牛纳入国家联合育种项目,支持内蒙古提高奶牛自主繁育能力。”
其次,要在质量上下功夫。乳制品产业链比较长,各个环节的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李翠枝指出,针对上下游产业需要挖掘的海量数据,建议建设乳品行业质量大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和开放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数据流动。
“在这样的乳品质量数据体系中,大数据理论方法与食品安全质量数据特征相结合,可以构建安全数据的护城河。”
实现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创新”的助力。长期从事乳制品创新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表示,当前深加工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和升级。乳功能产品成分仍依赖进口。对于深加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问题,仍需要“创新”来攻克。
“乳业需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真正迎来转型升级。”史玉东说道。此外,还需要支持国内龙头企业海外布局,在国际上赢得更大话语权,同时调整饲料进口关税。税率、分阶段开放增加奶牛进口来源国数量等。
受访代表表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近年来多次写入政府文件,被视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凭借更好的奶源、技术、标准,中国乳业的国际化有望实现“质”与“量”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