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格撤退,母婴电商低迷
又一家母婴电商濒临生死存亡。 12月6日,记者走访位于朝阳区东四环耀娃湖大桥东侧的宝贝格子总部发现,宝贝格子已经搬出大楼,业主正在寻找新租户。除了空楼之外,2020年包包子市值不仅缩水至不足1%,创始人还频频减持,并被曝失联。在高管团队相继辞职后,宝宝格未来也可能面临强制退市。难以抵挡综合电商平台的追捧,贝贝网、米娅等平台近年来陆续被关停。母婴电商赛道是否已经消亡?
北京总部空无一人
下午三点,位于北京东四环的东进国际中心C座大厅,不少员工端着咖啡杯进出刷卡。该大楼入驻了First Video、Crazy Sports等多家知名公司。六个月前,这栋大楼的13层是跨境母婴电商宝鸽子的总部,但现在已空无一人。
目前,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显得格外空旷。过去用于公司活动的白色围墙被废弃在角落里,阳光充足的地方随意摆放着绿色植物,空地上摆放着三四张桌椅。园区招商经理刘梅透露,今年6月左右,宝贝格子已搬出该区域。不过记者发现,在宝宝格9月份发布的最新半年报中,该大楼仍是其披露的总部地址。
大楼空了之后,整层楼唯一能看到格子宝宝办公室的痕迹就是格子宝宝曾经使用过的会议室。门上还挂着“宝贝格子”的标志,而下面的会议室预订记录依然保留着。 2022 年10 月27 日。
“Baby Grid在这里的实际办公时间只有一年多。”刘梅告诉记者,2022年受疫情影响,园区经历了4-5个月的封城期,宝宝格最初的合同期限为三年。 “基本上,这个楼层的月租金在30万元左右,如果提前退租,押金我们是不会退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听说宝贝阁子有拖欠物业费的情况。”刘梅说道。
创始人失去联系
作为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母婴跨境电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宝宝格的没落其实早已显露出来。与2020年巅峰时80亿元的市值相比,目前已停牌的宝宝格子市值已缩水至5203万元。据证监会官网11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宝宝子未及时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违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号(证监令第191号)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将对公司信息披露事务代理负责人张天天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作为Baby Grid的创始人兼董事,张天天也于今年8月被曝失联。此前,宝宝格董事会高层也被披露多次减持。今年3月,宝贝格子控股股东张力军减持2890.46万股,持股比例由34.37%增至9.37%。 5月、6月,张天天被曝减持宝宝格公司股份逾1300万股。
高管减持,创始人失去联系,宝格子高管也“跳船”散去。据官方披露,该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王翔已于今年5月提交辞职报告。 6月至7月,监事会主席周春英、董事闵锐也提交了辞职报告。
“从目前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宝贝格子的经营状况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香颂资本董事沉萌向记者坦言,无论是从高管的态度还是公司的经营状况来看,宝宝格子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宝宝格子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35.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42.15万元,去年同期去年同期净利润1171.12万元。
同时,记者发现,目前Baby Grid的APP和官网均无法正常运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反映,自5月份以来,退款和客服渠道已被关闭。 “无论是高管的态度,还是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都表明包包子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后备选择’。”在沉萌看来,当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就更有必要了。一位“说客”上前稳定军心,称“如果上市公司持续不响应相关监管措施,很有可能面临强制退市”。
对于高层人事变动、总部撤离以及目前的业务运营情况,记者拨打了宝贝格子财报中公布的电话号码,并向邮箱发送了采访信。截至发稿,Baby Grid 尚未做出回应。
行业撤退
宝宝格成立于2014年,诞生于母婴电商概念最盛的年代。今年,主打母婴用品特卖的贝贝网成立。米娅也于2014年推出官网,正式转型为进口母婴品牌专销商城。宝宝树、喇嘛商城、孩子王、美团妈妈、禾花亲子等公司都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垂直电商领域,要么推出自己的平台和应用程序,要么开发私人网络社区。
育儿消费是迫切需求。用户粘性高、消费周期长、愿意为孩子花钱,这让这一细分赛道更具吸引力。用狂热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市场并不为过。米娅推出三年内融资近20亿元人民币。其中,百度还曾在2015年参与了1.5亿美元融资,创下了当时垂直母婴平台融资新纪录。宝宝树甚至在2016年就获得了30亿元融资。母婴电商“亿元俱乐部”中还有贝贝网等企业。
此后,弹药充足的连队,竭尽全力攻城掠地。除了线上通过补贴吸引用户外,企业也在尝试拓展线下门店,包括亲子乐园、品牌专卖店、母婴专卖店、水产教育店等。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争夺食品,等待他们的是日益昂贵的获客成本和不断摊薄的利润。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母婴电商渗透率从6%攀升至18.8%。此后三年,渗透率仅从22.5%上升至24.7%,变化仅为2.2个百分点。
用户育儿观念的变化以及疫情的影响,进一步收窄母婴电商的增长空间。当赛道不再受到资本青睐时,行业增速立即透支,泡沫迅速破灭。 2016年,热门的莲花育婴宣布关闭服务,成功登陆新三板的母婴之家也在两年后退市。 2018年,宝宝树选择拥抱阿里“圈”。 2022年7月,森马宣布拟剥离母婴电商平台青贝。两个月后,母婴电商米娅宣布关闭应用服务,改用自有品牌兔头妈妈。就连曾经开设四个平台的贝贝网,也被报道出现资金链断裂、大规模裁员的情况。
当母婴电商全线退却时,宝宝格子也经历了从巅峰辉煌跌落的痛苦。 2017年,宝贝格子开设了200多家线下门店,并试图在2019年扩张到2000家门店。但这个计划很快就落空了。 2020年上半年,宝贝格子加盟服务收入2214.7万元,同比下降48.81%。私域流量也难找。 BabyGrid 2021 年孵化的格物说微信小程序只活了一年多就被关停了。 2021年和2022年两年,BabyGrid平台的注册用户数甚至没有增长,停留在1453万。
“公司业务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很难与同行竞争。”一位宝格子前员工告诉记者,这与领导决策有一定关系。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项目,我们讨论了很久就不做了,最后连工资都拿不到了。”
行业动荡,企业新出路将何去何从? “上一轮母婴电商被摧毁,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未来没有机会。”沉萌指出,与大多数垂直电商一样,由于综合电商平台的不断壮大,母婴电商集体遭遇挫折。并非无关紧要。当综合性电商平台聚焦于SKU和价格时,垂直电商企业在这两个指标上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小。另外,加上市场运营能力和资金储备的差距,如果没有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母婴电商后期发展仍处于被动。
“也就是说,母婴电商如果不能挖掘自身在供应链和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仍然无法与综合性电商平台竞争。”沉萌认为,目前综合电商平台中,“大货”母婴品牌仍是主流,消费者在这些平台购买品牌时往往会通过价格来判断。但如果能够通过服务、用户运营等不同角度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母婴品类电商企业或品牌在当前的电商环境下依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