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可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被称为“甜蜜杀手”。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3%,患癌症的概率达到12.8%。其中,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1.29亿,且持续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食品的种类也多样化。很多人没有很好地控制饮食。结果,营养摄入过多,摄入过少,在体内积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据研究,中国每分钟新增10名糖尿病患者。
作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类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前没有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或被诊断出高血糖的患者。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从不足3%上升到现在的7%,并且逐年上升,成为孕妇的常见病、多发病。
小鸟仙燕研发团队指出,近年来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增多,可能与我国实施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关。确定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的一般方法是在怀孕24-28周时进行糖筛查测试。新标准是空腹血糖从5.3mmol/L降至5.1mmol/L。如果进行75克糖筛查测试,空腹血糖水平为5.1mmol/L。口服后1小时再次检测血糖水平。血糖水平为10.0mmol/L。 2小时后血糖为8.5mmol/L。如果其中一项血糖水平超过正常值,则认为患者患有该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自从使用这一新标准以来,我国的总体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怀孕可以使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病情加重,也可以使隐性糖尿病显性化,还可能使以前未患病的孕妇患病。调查发现,约3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5至10年后转变为慢性且无法治愈的2型糖尿病,最终发病率达到60%。 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以老年人多见。近年来,该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该病的症状多种多样。除烦渴、多尿外,还可能伴有体重减轻、视力下降、高渗性高血糖等。
哪些孕妇更容易嫁糖?
燕窝孕妇燕窝据调查数据显示,人越肥胖,越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胰岛素不足,引发妊娠期糖尿病。此外,当孕妇的体重指数(BMI)超过标准时,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肥胖者在备孕期间应及时减肥,孕后也应控制饮食。在保持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上,适当控制油腻食物和主食的摄入。
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如果再次怀孕,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35岁以上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患该病的风险也较高。随着近年来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由2000年的24岁推迟到2010年的26.65岁,35岁的生育比例首次下降。准妈妈比例从6.4% 增加到8.8% 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孕妇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衰退,身体的耐力也会下降,免疫力也比较低。怀孕对于高龄准妈妈来说会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同时也会伤害准妈妈的身体。造成一些麻烦。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状与怀孕后的生理反应类似,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如果孕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孕妈妈就应该提高警惕。
怀孕期间血糖升高对胎儿有什么危害?
据小鸟仙燕专家团队介绍,一般来说,孕妇在怀孕前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怀孕如果不控制血糖的话,很容易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导致流产。
其次,妊娠早期高血糖会抑制胚胎发育,导致胚胎发育迟缓。患有微血管疾病的患者,胎盘血管出现异常,进而降低胎盘的供血和供氧能力,影响胎儿发育。
后来,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增加。当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会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殖,产生过量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并抑制脂肪分解,引起胎儿发育过度。
对于孕期患有糖尿病的孕妇来说,由于孕前并没有患有糖尿病,所以血糖的升高主要发生在孕中、孕晚期,所以妈妈们此时无需过于担心。只要合理饮食,保持血糖水平接近正常孕妇,胎儿受损的风险就会明显降低。
科学健康饮食管理,有效控制糖尿病
无论是孕前还是孕期患有糖尿病,孕妇一定要时刻注意科学的饮食管理。她们需要根据怀孕不同阶段(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职业、体质胖瘦情况来确定日常饮食。根据所需热量,专业营养师会根据热量制定合理的食谱。
小鸟仙燕专家组建议,孕早期,糖尿病女性和非孕妇每天的热量需求量基本相同。但到了孕中期、晚期,由于怀孕期间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热量需求量应以原来的热量需求量为主。每天补充200大卡。全天总热量的分配应为: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蛋白质应占20%左右,脂肪应占25%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比例。
所以如果把每天的热量需求分为三餐,那么70%的热量应该在早餐、午餐、晚餐中消耗,剩下的30%应该在两餐之间和睡前的零食中消耗,这样正所谓少食多餐,同时还要增加蛋白质、钙、铁的摄入量,注意食物的多样性。适量选择牛奶、燕窝、绿叶蔬菜、海带等制品。
另外,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要适当的运动。虽然怀孕限制了孕妇的活动,但为了自身健康和宝宝的正常发育,仍然建议孕妇每周保持3-4次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能控制在6.7mmol/L以下,可以继续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无法使血糖达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安全的药物,不要盲目拒绝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