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蒙牛发布了达能在公司权益具体安排的内幕消息。该公司董事会获悉,作为达能正在进行的投资组合审查的一部分,达能已与中粮乳业投资达成协议,通过中粮集团传递。乳业投资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转为其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
截至本公告日期,中粮乳业投资被视为持有蒙牛约31.25%的权益。上述转换尚需监管部门批准。交易完成后,达能预计将直接持有蒙牛约9.82%的股权,而中粮乳业投资则拥有蒙牛的股权。股权将减少至约21.43%。
不过,令投资者尤为关注的是,蒙牛董事会还获悉达能下一步正在考虑减持蒙牛股份。
截至3月1日,蒙牛市值约为1700亿港元。根据达能直接持股比例计算,持股价值约为160亿港元。因此,投资者担心达能减持会对蒙牛股价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上述公告,达能向《五谷财经》表示,达能交易内容应以公告为准,暂时没有其他信息需要披露。
蒙牛表示,了解达能相关股权安排,蒙牛现有战略股东结构、业务发展及既定战略不会受到影响。
“由于其持股市值较大,如果达能减持,确实会给蒙牛股价带来一定压力。不过,只要蒙牛业绩稳定、快速增长,当达能减持时,其他机构就会减持。”也进场了。”一位券商人士表示。从业者告诉五谷财经,未来五年,蒙牛的营收将以可观的速度增长,利润率也将逐步提高。这才是蒙牛真正的受益之处。中长期来看,完全可以抵消达能减持的影响。这是个坏消息。
作为蒙牛的重要股东,达能八年来为蒙牛创造了价值,完成了助力蒙牛发展的使命,也收获了可观的效益。
但另一方面,随着蒙牛的成长,双方在一些业务上形成了竞争关系。比如奶粉市场,根据达能相关财报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达能中国奶粉销量增长超过20%。蒙牛近年来也将奶粉作为重点新兴业务。业内预测,蒙牛的奶粉业务将在三年内扩张。概率会跻身市场前三。因此,双方在这个关键时间点的分离,更有利于良性局面的形成。
资料显示,中粮乳业投资(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控股、Arla Foods amba(“Arla”)投资)仍将是蒙牛第一大单一股东。
在2019年蒙牛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中粮再次表达了对蒙牛总裁卢敏芳团队的高度信任和认可。
蒙牛董事会相信,中粮和Arla将继续信任并全力支持董事会和管理层,充分认可蒙牛过去取得的成绩,并对蒙牛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3月1日开盘后,股价没有翻绿,而是翻红,这给投资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2020年上半年,蒙牛营收为人民币375.335亿元,剔除2019年处置的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君乐宝”)和2019年收购的Bellamy's Australia Limited(“君乐宝”)业务收入。 2020年上半年,蒙牛可比业务收入为人民币368.877亿元(2019年:人民币337.154亿元),同比增长9.4%。
蒙牛表示,期内公司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势头,在各大品类上持续升级创新,持续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生活需求。
疫情过后,喝牛奶提高免疫力的概念开始流行。尤其是低温奶和鲜奶备受消费者追捧,“有先见之明”的蒙牛在奶源、产品和渠道上早已取得了先机。低温奶、鲜奶均已布局。因此,蒙牛的低温奶和鲜奶发展非常迅速,仍将是蒙牛未来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
2020年上半年,蒙牛迅速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不断推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低温新产品,注重价值营销和消费者教育。在深化渠道精耕策略的同时,抓住线上消费趋势变化,推出低温奶产品。销售业绩行业。
同期,随着蒙牛明星鲜奶品牌的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和“鲜”能力持续提升,鲜奶业务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左右。
尼尔森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生鲜奶制品需求旺盛,消费者渗透率快速提升,每日鲜语、现代牧场等生鲜奶品类增长,整体市场份额跃升至第一。 6月鲜奶品类第一名二。
2020年9月18日,饿了么发布鲜奶外卖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低温鲜奶渗透率超过30%。从外卖订单量来看,上海、北京、杭州消费者购买鲜奶排名第一。其次是苏州、南京、武汉、无锡、成都、青岛、合肥。四线城市增长较快,鲜奶外卖同比增幅高达106%。
“在欧美国家,低温鲜奶的市场渗透率超过80%,常温奶的市场渗透率不足20%,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从消费趋势来看低温鲜奶品类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饿了么魔盘零售业务负责人李宗鑫表示。
尼尔森数据显示,目前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乳制品消费结构中,鲜奶的市场份额超过99%,而我国鲜奶的市场份额为只有14%。也就是说,国内鲜奶市场份额仅为14%。牛奶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在鲜奶业务上,蒙牛依托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保证了“优质奶源”的供应。同时,蒙牛在品牌营销、产品研发、渠道布局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蒙牛的鲜奶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2021年蒙牛鲜奶事业部合作伙伴大会上,蒙牛总裁卢敏芳透露,2020年蒙牛鲜奶事业部销售额达到15亿元,预计2021年将翻倍。
摩根士丹利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蒙牛探索新渠道和新产品,有望支撑长期增长并上调盈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