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省十三届二中全会精神市委、市委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高层政策。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是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稳经济、保安全工作主线, “优化体系、构筑制高点、提升质量、保障健康”。努力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拓展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三医”协调发展和治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坚强公共卫生体系,实施新型冠状病毒“乙类、乙类”常态化防控,提高基层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努力建设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医疗中心加快创建健康中国“深圳”“典范”,实现“百病有良医”。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交流学习、研讨培训、落实促发展”三个阶段,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的落实中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市委卫生工委党校主要课程内容,开展“送送送”“教基层”,开展对全体员工分阶段、分批进行轮训。组织工委系统抗疫先锋、专家学者、优秀基层干部代表讲述学习心得,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晚会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宣传学习建筑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十大制度机制,落实“第一主题”“三个主题”同步”学习系统。深化“大学习、深研究、真落实”机制,聚焦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主题,针对当前工作中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短板弱项,新要求,大力发展调查研究作风,明确发展思路,细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党的建设。夯实所属党组织党建主体责任,实行基层党建工作清单制度,建立书记与院长定期沟通制度和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汇报制度委员会。实施党支部书记“双线”培养工程,推动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专业化,探索建立岗位队伍“双线”晋升方式和保障激励机制。推广“5100”行动的经验做法,力争创建1-2个公立医院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开展两新机构“两个覆盖”专项行动,年内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抓好系统内部审计机制建设,组织检查、整改审计反馈问题,督促全面从严治党自查自纠落实情况。健全党委与派出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力量配置和机关纪委建设,做好纪检干部教育整顿工作,探索“委院”联合办案,对收受“红包”、违规使用医保资金等情况进行专项治理。
(三)营造尊医保健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和医疗卫生专业精神,营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德严谨的行业风范。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支持公立医院设立患者关系部门。压实医疗机构处理医疗纠纷投诉举报的主体责任,完善首诉责任制等纠纷解决措施,引导患者依法维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医疗事故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全面提升医院安保能力,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打击涉医犯罪。加强网上思想阵地建设,夯实健康科普特色,加强行业党建、卫生政策、民生实事、重大工程、感人事迹等宣传。
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四)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生育政策衔接,推动各区各部门制定出台支持生育的配套措施。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制度和标准,推动托育机构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导则》,研究制定托育机构激励补贴政策。支持完善多元化普惠托育体系,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每个区至少1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托育服务试点,促进单位、家庭、社区托育服务发展。全市新增托儿所1.6万个(其中,通过幼儿园开办新增托儿所7000个)。建立托幼机构综合监管体系,优化完善注册指引,加大托育从业人员分类培训力度。加大对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加强人口监测预警,整合人口数据信息,开展生育状况研判。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五)实施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加强全市老龄工作统筹协调,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深圳市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实现户口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示范老年友好社区、3个以上国家级“敬老文明号” 。支持市人民医院建设市级老年医学中心,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 90%以上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老年友好。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姑息治疗和生活意愿工作水平,成立市姑息治疗联盟,推动姑息治疗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及,每个区至少选择一家医院建设姑息治疗病房。完善市、区两级老年人健康指导中心建设,制定老年健康服务相关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实施老年人残疾(痴呆)防治、心理护理、营养改善等服务项目
药健康文化,推进20家以上中医药宣教基地提升内涵,打造2—3家市级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旅游基地。 (二十九)培育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制定《深圳市“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全面实施“鹏城岐黄工程”,遴选培养150名高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启动第六批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项目,建设96个市级以上中医传承工作室。柔性引进不少于10个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2—3名国医名师,评选50名深圳市名优中医,表彰一批从医满50年的老中医药专家。拓展本地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教育,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中药鉴定和调剂等专业建设,促进4所中医药高校临床医学院建设,探索开展中医专科护士进阶培训。 十、提升全民健康信息智慧化水平 (三十)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实施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规划任务和重点工程。健全和完善信息化专家库建设和信息化项目评审工作机制,修订市级卫生健康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项目计划、申报、采购、实施、质量控制等流程统筹管理。推动出台《深圳市卫生健康数据管理办法(试行)》,促进卫生健康数据有序流动和开发应用。印发《信息和大数据管理工作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决策机制、科室设置、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提出明确要求,理顺信息化的需求沟通、应用管理、数据安全等工作运行机制。 (三十一)加快卫生健康“一网统管”体系建设。落实市推进政府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安排,协同市医保局完成“卫生医保”专题建设,推进卫生医保专题库建设。确定第二批接入“深治慧”应用门户的系统清单,并按要求完成接口开发、网络调试等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卫生健康数据治理及一体化综合应用,推进BIM/CIM技术在医疗机构基建报建审批、地图导航、公卫突发事件处置、智慧院区及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协同应用,深化分级诊疗、电子处方中心等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应用场景。 (三十二)完善卫生健康数据治理。加强信息化标准的应用推广,推动建立“一数一源”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源头质控能力,完善数据采集、存储、质控、管理、应用等全流程质控机制。构建完善卫生健康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形成卫生健康数据分级分类体系,以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卫生健康统计数字化转型、检查检验互通共享等应用场景为牵引,提升卫生健康数据有效利用率。建立健全委属各单位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责任制,从严选择数字化建设涉及的供应链和外包公司,明确和督促承包单位落实网络安全责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 (三十三)提升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水平。开展智慧医院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提升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和基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测评等级,指导5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建设,形成一批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面向市民的健康云项目建设工作为基础,建设居民医疗健康服务统一入口,集成诊治、检查、护理、公卫、健康管理等功能,试点提供查询服务。优化升级预约挂号号源池,优化号源时段,不断提升预约精度,缩短就医等待时间。联合推动电子处方中心建设,试点线上电子处方认证与流转、医保支付、药品配送等全流程服务。 名词解释 一、“第一议题”“三同步”学习制度:同步紧跟学习总书记最新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步紧跟市委常委会学习内容;同步紧盯学习效果督导。 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务和业务双带头。 三、“5个100”行动:100个基层党建创新项目、100个党员教育基地、100个优秀党支部工作案例、100门精品党课、100个书记工作室。 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组织覆盖、工作覆盖。 五、“委院”联动办案:由委党工委办和委属单位纪检、人事、采购、财务、内审等骨干组成的工作组,以“专案”形式开展纪检监督核查、审查、审理等工作。 六、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制度。 七、“两非”行为: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 八、“三函两书”医疗行业卫生监督制度:履行主体责任提示函、监督提醒函、工作提示函,制定监督意见书、监督建议书。 九、“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十、“两融合一协同”建设运营模式:在基层医疗集团推动举办医院与所属社康机构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 十一、“五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十二、“2+7”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2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7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十三、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立并完善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 十四、中医药“六化”新机制:产业化、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国际化。 十五、七大市级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市中医肿瘤医学中心、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市骨伤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市中医治未病中心、宝安区中医院市中医康复中心、罗湖区中医院市中医老年诊疗中心、市中医肛肠医院(福田)市中医肛肠病诊疗中心、市中医院粤港澳蛇伤诊疗中心。 十六、“一数一源”机制:明确源数据管理的唯一主体,避免数据责任主体不明、多头收集,以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数据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