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保健及功能食品产业链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合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能力,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急性影响。亚急性或慢性危险食品。保健食品在中国有明确的官方定义和相关规定。产品在上市之前,必须申请并取得保健食品注册证或备案证,被称为“蓝帽子”。可以根据产品的注册或备案提出相应的功能权利要求。目前功能性食品尚无官方定义。一般是指除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营养需求外,添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成分的食品。它本质上是一种普通食品,按照普通食品法规进行监管。
保健及功能食品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产品制造商、品牌运营商、下游销售渠道。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料生产和供应商,包括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动植物提取物生产、维生素和矿物质原料供应、微生物发酵和提取等领域。产业链中游集中于产品生产和品牌运营,主要参与者包括制造商和品牌商。产业链下游是销售端,包括分销、零售和直销,以及线下门店、商超、线上电商平台等渠道。
保健及功能食品产业链图
保健及功能食品产业链上游原料产品种类繁多。根据原料特性的不同,各原料细分领域的行业发展格局和关键因素差异较大。生物发酵和化工原料对企业的资金和研发能力要求较高,新兴原料主要由大企业掌控。中小企业主要生产和提供一些成熟的原材料,产品相对容易替代,行业竞争力不足。动植物原料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地对原料质量影响较大。
中游厂商与品牌商的合作主要分为两种模式:OEM和ODM。大型企业出于产品快速迭代的需要以及降低风险和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寻求专业化的分工。初创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往往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因此寻求主机厂来降低进入门槛。制造商通常熟悉生产过程之外的备案流程,可以为品牌所有者办理注册或备案服务。此外,还有一些具有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品牌或拥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商,利用OBM模式开拓自己的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和制造优势。
在下游销售方面,保健食品可通过线上渠道和超市、药店、母婴店等线下实体渠道进行销售。但通过线下实体渠道销售时必须设立专柜,且不得与普通食品、药品混放。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以及海外保健食品跨境电商政策的推动,综合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逐渐成为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综合来看,保健及功能食品产业链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品牌和销售角色。过去,由于市场健康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直接连接消费者的渠道商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它们在产业链中享有较强的话语权,成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随着行业监管收紧,品牌因资质壁垒变得更加稀缺;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线上渠道的扩张,挤压了传统渠道的份额。综合比较发现,产业链品牌商价值趋于上升,渠道商具有话语权优势,而上游原材料商除拥有核心优势的龙头企业外,价值分布较低。
02
保健及功能食品行业市场分析
2020年全球保健品及功能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为4380亿美元。2017年至2020年,全球保健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6.87%。北美仍是全球最大的保健品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4.88%。亚太地区健康及功能食品行业市场近年来需求快速增长,超过欧洲,占全球市场的30.75%。
2017-2020年全球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2020年全球人均保健品消费为78美元,美国人均消费为198美元;澳大利亚人均消费184美元;日本的人均消费为132美元。相比之下,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额仅为28美元,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大健康的背景下,我国保健及功能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统计,保健及功能食品行业“十三五”期间销售额从2016年的456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900亿元。其中,2019年,由于“权健事件”和“百日运动”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年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但2020年,在疫情催化下,居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越来越高,再次改善了保健功能食品行业的经济状况。
在产品审批方面,根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由之前的单一注册制改为“双轨制”,即注册与备案相结合。 2019年开始,积压产品释放较快。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实施以来,新增注册保健食品2000余种。 2020年,保健食品注册总数为715个,注册产品总数为1817个。截至2020年底,我国保健食品注册和备案数量分别超过16300件和6500件。
就企业而言,我国保健品市场品牌众多,一直存在百家争鸣的局面。品牌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但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 2020年,我国保健品市场CR5为19.9%,CR10为30.4%。其中,汤臣倍健以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近年来,专注于特定赛道的小而精品牌逐渐增多。
从营业收入来看,根据2020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我国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保健食品企业占受访企业数量的62.73%以上,其中保健食品营业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 5000万元占比35.93%,亿元以上占比12.81%,占比12.81%,66.72%的企业年销售额较2019年有所增长。
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根据中国保健协会2020年对679家保健食品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研发(RD)投入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15.17%,投资金额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企业数量占比31.37%,投资金额1000万至3000万元企业数量占比26.51%,投资金额100万至1000万元企业数量占比16.35%,投资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数量占9.13%,投资金额不确定的企业数量占1.47%。其中,大多数企业在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的研发上投入最多,其次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类保健食品。不少企业认为,疫情对增强免疫力食品影响最大。根据对企业未来重点生产开发的保健食品品类的调查显示,不少企业表示将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品。
从龙头企业来看,我国A股市场保健品上市企业有13家。其中,汤臣倍健是2020年中国保健品行业绝对领先者,以10.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维生素及膳食补充剂行业第一。等等多个品牌。 2021年,汤臣倍健总营业收入达74.31亿元。此外,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还有无限极、安利纽崔莱、完美、东阿阿胶等。
从下游销售渠道来看,我国保健品企业前五名仍以直销企业为主。凭借成熟、优秀的直销模式和营销策略,无限极自2015年以来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安利(中国),牢牢占据我国保健品行业的领先地位。安利(中国)和完美(中国)新产品开发缓慢,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电商渠道不够发达,导致市场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东阿阿胶凭借其独特的产品系列、良好的品牌效应和显着的增长趋势,攀升至第四位。
03
保健及功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在细分领域的热点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面临着不同的健康问题,从而形成了众多针对不同类型人群的保健和功能食品赛道。目前,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定位正逐步向全生命周期拓展,多群体、多场景、多赛道同步推进。根据CBNData 2022年调查数据,消费者购买或食用保健营养食品的三大原因是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系统调节、每日均衡营养补充。其中,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肠道健康、皮肤问题等成为热点。
对于备孕和怀孕市场来说,随着科学受孕理念的不断深入,线上孕期保健营养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者诉求包括希望胚胎健康发育、孕期增强身体抵抗力、担心孕期营养不均衡、改善孕期贫血等。在孕后养育宝宝方面,提高宝宝免疫力、促进宝宝肠胃消化、增强免疫力等。大脑、骨骼发育是新父母的主要消费动机。
对于青少年成长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普遍关心挑食、抵抗力弱、成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等成长痛点。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通过保健品来帮助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促进骨骼健康发育。其次,健康诉求也不断提出,改善挑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辅助身高增长。对于大脑健康需求,超过60%的家长希望通过保健品促进大脑发育,其次是帮助提高记忆力、缓解大脑疲劳。另一个关注领域是视力健康。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是家长对促进青少年健康视力的健康营养品的主要诉求。稳定视觉功能的胡萝卜素、保护视力的叶黄素等营养素也受到家长的青睐。
针对中青年新兴的保健市场,熬夜晚睡、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频繁外卖等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使中青年面临着各种问题。亚健康问题。包括睡眠问题、免疫问题、皮肤、肠胃、情绪等问题。中青年人的健康营养需求正在向多场景、多功能、差异化方向演变。不同场景下,中青年人在健康营养品细分品类上也呈现出精细化趋势。例如,在工作、学习场景中,强调提神、保护眼睛、保护肝脏的功能;在运动场景中,他们更关注补充能量、保护关节、塑造肌肉;日常生活中注意舒缓睡眠、肠胃功能等调理、调节内分泌等需求。
针对老年人的中老年市场,免疫力下降、睡眠问题、精力低下、慢性病等常见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年人的健康。从线上细分轨迹来看,均衡营养和慢病管理占据消费比重较大。抗衰老美容、睡眠营养等消费者需求不断涌现。单一维生素补充剂和骨关节护理是市场的高增长点。人们对保健和营养的需求正在逐渐从“慢性病维护”转向“主动健康维护”。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健康管理意识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营养保健需求逐渐从“后续消费”向“专属群体精准营养补充”转变。具体来说,一是场景更加全面。健康营养产品不再单纯专注于膳食营养补充,而是逐步迭代升级为细分场景的营养补充,使其更适合运动、郊游、出差等场景。精准营养补充;二是形式多样化。随着国家将食品形式的凝胶糖纳入保健食品注册剂型,功能性糖果有了保健食品所声称的功能性“外衣”的加持,不仅迎合了消费者对零食的喜好,保健营养品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步入食品化健康发展道路。即食、零食为主的健康营养品为消费者提供了随时随地补充营养的可能。三是营养定制。现阶段,保健营养品已从“单一功能”升级为“整体多功能复合”。越来越多的消费品牌基于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深入研究和洞察,定制专属营养套餐,为人群提供精准的营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