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是一门好生意。每年,这个行业都会引入新模式、新融资和新解决方案。然而,这个行业一直绕不开——菜市场,这个渠道长期主导生鲜食品出货,且依然强劲。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和产业的目光自然就瞄准了这一领域。
京东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3月份,有消息称京东生鲜已开始改造多家传统菜市场。覆盖区域包括上海、福建、重庆、西安等地区。我们来看看京东在上海的转型项目。其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替代菜市场的标准化运营和基础数字资源。包括为菜市场配置系统应用专家、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和运输渠道等。
京东生鲜今年转型生鲜市场的产业效应,其实源于互联网平台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投入这个市场。 2019年,美团已经在孵化菜市场O2O项目“菜大全”。通过平台加盟模式,我们选择在传统菜市场设立代理经营点,整合各摊位的菜品,进行品质控制和包装,然后以独立的品牌形象整体入驻美团外卖平台,帮助生鲜市场商户以外卖的形式拓展业务。线上发货一举完成了线上线下产品线的整合。 2019年,饿了么也退出了类似接菜市场的业务。
事实上,还有其他生鲜平台也在经营类似业务。 3月,每日优鲜也宣布,其在社区零售领域的布局并不会随着打造生鲜前端仓模式的前端业务而结束。在完成前端仓模式对一二线城市的初步布局和业务整合后,相比于更广阔的全国市场,每日优鲜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对菜市场进行数字化转型。策略包括升级生鲜市场硬件基础设施、补充生鲜市场相关品类、为小商贩或商户提供深度数字增值服务等。相对而言,每日优鲜这个智慧市场的业务布局也已达到一定规模。已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落地,下一步拓展计划还将继续。
生鲜市场其实是一个草根生鲜渠道,此前资本、企业家、大公司都没有太多好的规划。与一二线城市频繁创新的即时零售或O2O业务相比,目前国内出货量大、传统产业形态、草根经营环境的生鲜市场,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转型。资源和技术。健康)状况。
你甚至会看到一种矛盾的情况。草根过于粗糙的菜市场看似被互联网淘汰,但菜市场却凭借强大的运输能力和坚实的产业活力而焕发着光彩。事实上,互联网企业与菜市场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更谈不上相互挤压或维度升级或降级。相反,互联网与菜市场的融合条件更多。
美团、京东、每日优鲜等相继进入菜市场改造领域。只有一个原因。菜市场是一门好生意,可以帮助大家多赢。
01.好生意的底层逻辑
在厘清生鲜市场的价值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2017年高瓴等资本以531亿港元投资百丽的故事。在此之前,鞋企百丽给人的印象是不断关店、转型。慢慢地,就老了。这是一波“前浪”,最终会被网络浪潮拍到沙滩上。
但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却对百丽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他认为,百丽不仅每年拥有数十亿元的巨额现金流,而且每天约有600万人进入其直营店。如果换算成互联网公司日活跃用户,将是中国电商前五名之一。此外,百丽还拥有超过8万名一线零售员工。它们将成为这家老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佳触点和最佳流量宝藏。
今天的故事大家都看过了。淘宝成功分拆上市,百丽逆势增长。一直孜孜不倦地呼吁“长期价值”的张磊看得很清楚。商业世界里没有不好的企业,也没有夕阳产业。它们只是发现价值的方式,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智慧。
回到市场业务。当线上流量红利达到顶峰,线下流量价值越来越大,“五环外”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成为另一种红利,生鲜市场在整个生鲜市场的渠道价值市场,不容小觑。
招商证券报告显示,生鲜市场仍占居民生鲜购物渠道的73%(下沉地区这一比例可能更高)。也就是说,在零售数字化的长期演进过程中,菜市场始终占据着强大的客群和稳定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即使是未来5-10年,它仍将是大多数人生鲜购物的主要选择。
探究湿货市场底盘平稳的原因并不难。从用户角度来看,城市越低,对“用钱换时间”的便捷消费模式的需求就越低。较慢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更愿意每次都在现场购买一日三餐。
但从城市规划、城市社区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菜市场不仅仅关系到亿万人吃什么。如果我们计算一下,每个菜市场大约有100家商户,再加上这些商户背后的链条中的村镇菜农和货运商。司机,还有菜市场周边的商贩等等。中国目前近4万个菜市场,也关系到千万人的就业和生计。
民生问题事关重大。作为一种影响很多人生活质量的零售业态,对其进行改造和优化远比完全取代它的可行性要大得多。由于与民生属性密切相关,湿货市场业务不再是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待,而是从社会基础来看待其巨大的流量价值。
一般来说,国内城市的菜市场日均客流量,规模较小的在20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则在5000人、6000人左右。如果按照菜市场日均3000人的客流量来计算,这将是一座隐形的流量金矿——人。相比之下,国内KA级社区超市的日均客流量才2000多人。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大规模赋能多个生鲜市场,假设以三位数计算,就相当于拥有一个日活数十万的流量入口。不要小看这个入口。流量一旦进入,就意味着非常高的转化率(很少有人去菜市场空手而归)、非常高的购买频率和复购率。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生鲜市场覆盖率较高的下沉市场正面临着消费升级和线上化、数字化的双重红利。很多与之相连的人需要更优质的产品、更明亮卫生的购物环境以及配套的服务体验。消费习惯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也存在更多的转型机会。
菜市场的劳动人口基本上是社会的基层人口,但他们也有权利赶上数字化的浪潮,让他们的辛勤工作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将是一个“在无人穿鞋的岛上卖鞋”的故事,一个各方共赢的故事,也给了市场作为流量池更大的想象空间。
02. 和菜市场摊贩做好朋友
菜市场真是一门好生意。为什么过去它被排除在工业数字化的焦点之外?事实上,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和零售市场,任何模式都有增长空间。关键是,操作这个模式的人有什么意志力和想法,想用它做什么?
过去,大多数菜市场的业主和经营者只是通过聚集商贩和收取租金来赚取一部分租金。场地脏不脏,顾客体验好不好,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但如果想在一个平台上做好生意,这严重超出了菜市场业主的财务能力。
春秋时期管仲的变法是中国经济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制度改革。齐国,一个位于山东沿海的边疆小国,在春秋时期成为强大的国家。当时管仲改革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为前往齐国经商的商人提供更好的交通、住宿、交易场所等配套设施。使商人愿意到齐做生意。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的原则之一就是你不能只想着向进入平台的商户收取租金,你还要考虑如何成为他们的朋友。想要建设一个好的菜市场,还必须从与商家交朋友开始。
比如,经营者能否在硬件设施上多下功夫,让商家有更好的交易场所。要完善场馆的污水设施、照明、摊位设置、动线规划,进而完善卫生、食品安全、场馆安全的维护和管控,改变以往场馆“脏乱差”的形象。菜市场,让消费者更愿意来。
继续举例,运营商能否推出更多业态,让商家获得更多商机?买菜的人大多是处理“家务”的人。他们对修家电、开锁、修衣服等小事,对孩子教育、家庭休闲等大事都有家庭决策权。如果菜市场不再只是卖菜,而是通过引入更多业态满足消费者的其他“家庭”需求,他们会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还会带着家人一起来吗?一起来?
再举个例子:运营商有没有办法帮助商家让卖货变得更容易?过去的商人完全靠经验备货,靠喊叫卖货。问题是,经验再丰富,也有可能被“翻车”。与各种大数据营销工具相比,人工喊话显得太单薄了。一旦备货出现问题,喊话效果不好,货物的损坏只会让本来就辛苦的卖菜生意更加艰难。
京东、美团、每日生鲜都有自己的方法。每日优鲜的“传统菜市场数字化转型”与其他各大互联网公司不同。或许这家公司生鲜直采的供应链能力不仅能为商家赋能,还能提供产品层面的支持。
每日优鲜不仅会对所连接的菜市场进行统一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还将丰富菜市场的业态,将其从生鲜聚集地转变为集美食、餐饮、教育、服务、医疗为一体的社区商城,为消费者提供更完整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客户体验的提升反过来会给商家带来更多的流量和重复购买。
更值得关注的是,每日优鲜还将把六年来在前端仓模式中积累的数字化体验,即智慧零售全产业链战略,赋能商户。包括如何根据市场趋势和过往消费数据精准备货、如何根据私域流量管理用户、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千人进行精准营销、如何无缝连接线下和线上……
目前看来,每日新鲜的计划不应只是帮助菜市场商家、打造网店入口。但如何结合消费端的数据分析,反向推动包括供应端在内的整个链条的效率优化。它要建设的菜市场不仅仅是一笔交易赚取微薄利润的“商业商品”。相反,他们是“商业用户”,帮助商家挖掘更多用户需求,满足更多用户价值。
菜市场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我们已经不再从它与社会、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的现象中得知。事实上,当我们批评一个传统行业或传统业态过时时,我们往往不是质疑它本身,而是质疑它未能利用技术挖掘用户价值、重构链条、降本增效。
对于那些拥有数字化能力的公司来说,赋能食品市场可能并不像做好生意那么简单。 ——用科技手段,帮助一个百年未变的商业转型升级,看古老的交易方式和前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看着它连接的消费者和商家变得越来越好,听起来像是一个更硬核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