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乳制品企业上市热情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将有16家乳制品企业提交IPO或公布上市计划。有以君乐宝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乐宝”)、温氏乳业为代表的区域性乳制品企业。此外,还有认养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认养牛”)、上游奶源供应商澳亚集团等新兴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12月29日,我国A股市场乳业概念股仅有30余只。如此大规模的上市,在乳制品行业内实属罕见。
如今,在蒙牛乳业和伊利形成的稳定市场格局下,中小乳企在二级市场寻求融资已成为其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的最佳途径之一。加速公司成长和规模化。一。
然而,中小乳企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随着IPO进程的推进,招股说明书的陆续披露也暴露了其症结,包括收入和利润增长缓慢、产品结构单一、牛奶供应率低等。
多位业内人士透露,2022年众多乳制品企业集中上市,反映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乳制品企业追求上市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然而,上市并不是企业的救命稻草,也不是避风港。想要守住市场,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增强创新能力。
你们为什么聚集在一起参加首次公开募股?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的盛行,区域乳企纷纷趁机崛起,其中包括网红乳企——,通过营销“采用”。 2022年7月领养了一头牛,敲开了A股的大门,计划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招股书显示,2021年领养奶牛营收为25.66亿元,仅次于伊利、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等公司,在2021年营收排行榜中排名第六。
区域乳业企业中,内蒙古骑士乳业集团于2022年1月宣布正式从新三板转至北交所;四川聚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乐股份”)、温氏乳业、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木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也纷纷启动IPO计划。
与此同时,知名乳业企业也纷纷加入上市进程。 2022年8月,黑龙江老牌乳业企业完达山继三度上市失败后再次冲击境内IPO; 7月,国产奶粉品牌君乐宝宣布上市。计划。此外,12月30日,奶牛场运营商澳亚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乳制品行业赛道的火爆早在2020年就开始了。2020年,均瑶健康、科拓生物、熊猫乳业等乳制品企业纷纷走上上市之路。进入2021年,李子园和悠然牧业将分别在A股和港股上市。
“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得不上市融资。”独立乳制品行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此前,中小型乳制品企业也曾申请上市。但近两年,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市场龙头乳企集中,导致中小乳企不堪重负,业绩下滑。
乳制品营销专家、上海瑞农咨询创始人侯俊伟认为,乳制品企业联合上市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现阶段若想实现快速增长,需要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受疫情不确定性影响,希望通过上市抵御市场风险。为后续发展积蓄动力。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或许也希望通过上市套现。
有的人快乐,有的人悲伤
从多家拟上市乳制品企业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出,牧场集团扩张、品牌营销推广、信息系统改造升级、补充公司运营资金等是乳制品企业IPO募资的主要目的。上述计划确实可以帮助乳制品企业扩大规模。
截至2022年12月29日,已提交IPO或公布2022年上市计划的16家乳制品企业中,仅有阳光乳业和澳亚集团成功上市。
“澳亚集团之所以能够上市,主要是因为国家加强了畜牧业政策支持,以及目前奶价的上涨趋势。”新华社展望智库食品行业研究员王先贤表示,几年前,大多数以牧场为主的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不受资本青睐。在当前我国奶业高度集中的形势下,国内优质牧场资源变得稀缺,优质奶源成为奶业竞争中企业看重的核心“筹码”。因此,澳亚集团将率先突破。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澳亚集团营收从3.52亿美元增至5.2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9%。此外,澳亚集团股东主要由下游乳业企业组成,如明治中国、元气森林普利拓斯、新希望乳业、蒲城乳业等。
对于新兴乳制品企业来说,奶源供给率低是通病,长期经营需要稳定的上游供应。这也给以澳亚集团为代表的原奶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宋亮分析道:“澳亚集团上市,首先是融资,其次可以让下游合作企业成为公司股东,让上下游关系更加紧密。”
不过,相比澳亚集团的好运,更多乳制品企业的上市之路更为坎坷,甚至可以说遭遇多重挫折。从目前情况来看,较高比例的乳制品企业IPO之路黯淡。
2022年5月6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发布审核结果显示,红星美菱因管理层协调经销商借款等问题,不符合首发上市规定,被终止上市审核。早在2017年9月,红星美菱就开始收到IPO上市辅导。 《每日经济新闻》援引银石财经等多家媒体报道,红星美菱在《致各界朋友和媒体的公开信》中介绍,红星美菱已在IPO路上走过了近五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专项收入核查等。他还坦言,“没想到涉农企业上市比唐僧研究还要难。”
继红星美菱IPO被拒后,7月初,号称“羊奶粉第二品牌”的美鹿生物第三次IPO也被终止。同月,被调侃为“IPO苦逼”的聚乐控股再次递交申请。
聚乐股份于2017年、2019年、2020年三次更新招股书,但最终未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聚乐股份因分公司出纳挪用公司资金共计9577.8万元且未在初报中披露,收到证监会警告函,且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与此同时,聚乐股份还存在过度依赖区域市场的问题。 2019年至2021年,聚乐股份在四川市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8.07%、91.53%、74.72%。虽然聚乐股份也曾尝试开拓重庆等市场,但效果并不明显。
乳制品企业能否上市取决于企业的成长性。宋亮表示,“首先看公司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关注是否持续盈利。其次看盈利能力和盈利能力。”资产和负债,然后是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对行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国内乳制品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未来智库发布的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与国外相比,我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目前,我国乳业已形成“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此外,欧睿数据显示,2020年伊利、蒙牛两大超级巨头市场份额分别为26.4%、21.6%,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市场份额分别为4.1%、3.1%、1.7% 。 %和1.7%。 2021年伊利和蒙牛合计市场份额仍接近一半,分别为25.8%和22.0%。这意味着,留给中小乳企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不过,面对“两个超级大国”,中小乳企并非束手无策。王仙子告诉记者,“中国飞鹤之前只是一家区域性乳制品企业,十年前营收只有1到20亿元,但现在可以实现营收超过200亿元,这其实给很多人带来了困难。” “希望之光让他们都跃跃欲试。”
如今不少乳企都把重点放在了IPO上,是否意味着中小乳企还有逆袭的机会?行业格局将发生哪些变化?
对此,宋亮表示,“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乳制品上市公司的增加可以提高乳制品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进而使乳制品产业链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届时,也将使乳品市场成为百花齐放、充分竞争的市场。”
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认为,“乳制品行业的整体格局不会改变。原因是,目前的格局不仅是由销量决定的,更是由上游奶源的竞争决定的。这些都是中小型乳制品企业的敌人。但是。但是,中国的需求矩阵是多层次的,每个层次都可以找到机会。中小型乳制品企业虽然无法与领先乳制品企业竞争,但可以实现“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小而美丽的生意。”
“同时,中小型乳制品企业的创新精神比大型乳制品企业要好,如果能够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投资于创新,实现新的配方、产品或销售形式,那么就会有要想在乳制品行业取得成功,就必须有突破。”雷勇军补充道。
在宋亮看来,中国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场所,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也多元化,这为中小乳制品品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机会。与此同时,随着乳制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正在进入持续洗牌的过程。
“中小乳企就像‘小鱼’,小鱼虽小,但灵活性高,在创新能力和对新消费趋势的把握上,都比‘大鱼’更好。比如之前的木炭——烤酸奶、小白奶都是中小型乳企率先推出,大型乳企紧随其后。因此,小鱼要想避免被大鱼吃掉,就必须提高效率,不断创新。”宋亮强调。